直接还是间接融:德国模式与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直接还是间接融资:德国模式与启示-社会科学论文
直接还是间接融资:德国模式与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研究,说明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都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本文还通过分析德国选择间接融资的原因,说明间接融资是一种可行的融资模式,并不是只有英美式的直接融资模式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我国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在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条件下,可以学习德国相关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缓解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德国银行制度;支撑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的企业融资大部分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非常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非常不协调。据统计,2011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约75%,同期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为14%。因此,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的呼声不断增大。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由于没有条件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障碍。国内的很多学者建议,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学习英美等国家相关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作用,缓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然而,德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由银行所主导,却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与德国的金融体系十分相似,都是由银行主导,资本市场都不发达,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经验,尤其是在德国银行制度的建设方面。从而充分发挥我国银行的融资作用,使我国在资本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不可能一步发展到位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内涵,分析了这两种融资模式所依赖的制度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发展状况,说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解决德国企业融资问题方面成果显著;第三部分分析了德国间接融资模式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找出这一模式的支撑体系;第四部分对我国改革融资制度提出建议。通过对德国间接融资模式的分析,说明并不是只有发达的资本市场才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要制度建设合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能解决好企业融资问题。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今后对银行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功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风险及其管理
1. 风险配置——融资的本质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从供给者手中流转到需求者手中。这个过程可以用直接的方式实现。比如,企业上市募股集资或发行企业债券集资。也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比如,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等。但不论哪种方式,融资的过程都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当资金需求者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行股票和债券得到资金后,有可能发生违约现象,即资金获得者无法按约定的期限偿还贷款或者支付股息、红利。这种违约风险始终伴随着融资这一过程,作为融资的一种本质特征存在着。
一般来说,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不会相等。大部分情况下,资金的供给要小于资金的需求。有限的资金如何以最佳的方式配置到需求者手中是金融体系值得研究的问题。资金的配置伴随着风险,如何以最低的风险合理配置资金是金融机构的任务。说到底融资过程就是一个风险配置过程。一个合理的金融制度就是将有限的资金以最低的风险配置到需求者手中的制度,从而达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与管理
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风险大小也不相同。直接融资,一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方式,直接从资金供给者手中获得资金。这种融资方式风险相对较大,因为资金供求双方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一些小额资金供给者,没有能力监督资金如何被使用。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人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一旦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经营不善,投资人将面临直接损失。而间接融资,一般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是一个将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专业的监督。很多国家都有存款保险机制。因此,资金供给所面临的风险较小。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也面临着风险。一般来说,当企业发生违约行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会遭受损失,储户不会遭受损失。总的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要远远大于间接融资的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两者的风险配置效率与成本也因各自的不同而不同。直接融资,以股票市场为例,企业想获得资金,需要通过相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