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心理学电子教案 项目四 旅游者的情绪、需要及旅游动机 任务二 理解旅游者的需要.docx
教学设计
科目:旅游服务心理学
教师:
部门:
2020—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任务二理解旅游者的需要
备课时间
课型
课时
2课时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通过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了解需要的含义与分类,理解旅行者需要的基本内容等相关知识。
教材
分析
重点
了解需要的含义与分类,理解旅行者需要的基本内容
难点
掌握在旅游服务工作中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技巧
教具
PPT、课本
教法
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电脑模拟等方法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复习课本的内容,课后及时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完成上课布置的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在前几天的旅程中,陈静带领游客游览了武汉大学。团队里的游客有刚工作不久的小韩,有正读高三的小刘,也有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赵总。小韩因为没有考上武汉大学,一直心有遗憾,在感受武汉大学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要报考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小刘游走在校园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感叹将来能考到这所学校该是多么美好。赵总是武汉大学毕业生,重回母校,追忆青春,感慨万千。
教师引入课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上述三位游客都有哪些不同的心理需要?
教学过程
人的一生有各种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那么什么是需要呢?
一、需要的定义与分类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源于生命现象本身,是维持自己生命和延续后代的必要条件,如对食物和睡眠、运动和休息、防寒和避暑等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也叫本能需要。
社会需要源于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劳动、交往、成就等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所独有的。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是一定的物质或物质产品,人们因占有这些物品而获得满足。例如,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物资,满足人们工作劳动需要的生产物质条件等。
精神需要是对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知识和知识产品、美和艺术等方面的需要。
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是完全分开的,两者关系密切。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础,对物质的追求中也包含一定的精神要求,人们对衣物的要求不仅要御寒保暖还要款式新颖漂亮。精神需要也离不开物质需要,如对知识的追求,一定要以各种物质产品为载体。
二、旅游者需要的内涵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旅游活动的特点,本书将旅游者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三个方面。
(一)旅游者的天然性需要
旅游者的天然性需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衣、食、住、行以及人身财物的安全等。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也要首先保障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健康等,才能进行各种旅游活动。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所以许多旅游地都将旅游、运动和娱乐结合起来,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要。
(二)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
旅游者的社会性需要主要表现在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两个方面。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也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如探亲访友、结交新朋友以及了解当地人、与之建立友谊等,所以旅游者大多喜欢到有热情好客传统的地方旅游。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旅游者也同样需要被尊重,他们希望得到热情礼貌的接待,希望服务人员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重视并及时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希望受到歧视和猜疑。
(三)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
旅游者的精神性需要主要有认识新事物、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追求美等的需要。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都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各种新鲜事物、追新猎奇以及增长见闻等。他们希望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和艺术馆等,见识当地的自然风貌,还要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习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总之,旅游者希望通过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行业等角度去认识、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旅游点,以满足他们认识的需要。
旅游者对美的需要表现在游览过程中要求欣赏各种自然和人工完成的美好事物,如美丽的自然风光、美味的佳肴等;要求住宿的酒店环境优美,房间布置考究雅致;要求就餐的餐厅装饰富丽堂皇或清幽典雅等。
三、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方法
(一)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不同层面的需求
旅游需要的多样性、综合性,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