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 第二单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实录 鲁教版.docx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实录鲁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和岩石圈的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观念。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鲁教版高一地理课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地球圈层结构,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形成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习地球科学奠定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进入高一阶段,对地球的基本知识已有初步了解,能够识别地球的基本构造,如地壳、地幔、地核等。然而,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详细认识,如岩石圈、软流圈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普遍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对地球的奥秘充满好奇。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学生的能力方面,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逐渐增强,但地理学科的学习可能因缺乏实践经验而感到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和听觉学习,喜欢通过图表、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将抽象的地球内部结构概念与实际地表现象联系起来;以及记忆复杂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直观认识。
2.地球仪教学:使用地球仪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各圈层的相对位置和运动。
3.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提供自主学习资料和互动讨论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以“如果地球没有地壳,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展示地球的剖面图,简要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1)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详细内容:通过地球仪和剖面图,详细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用时:10分钟
(2)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的应用
详细内容:介绍地震波、地磁探测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解释这些数据如何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用时:8分钟
(3)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关系
详细内容:讨论岩石圈与软流圈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活动。
用时:7分钟
3.实践活动
(1)模拟实验:地球内部结构的形成
详细内容: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利用塑料球和橡皮泥模拟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用时:10分钟
(2)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析
详细内容:展示实际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讨如何从数据中获取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
用时:8分钟
(3)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际应用
详细内容: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用时:7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详细内容:
(1)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举例回答:小组讨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路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2)地球内部热量的来源
举例回答:小组讨论地热能的分布和利用,以及地热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举例回答:小组讨论板块构造运动如何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
用时:10分钟
5.总结回顾
内容:对本节课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环境变迁的密切关系。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短文。
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地球内部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