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翻译概论-第三章.ppt

发布:2025-04-07约1.45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翻译是如何进行的;目录;1.翻译过程的概念;2.狭义的翻译过程

;2.1.1奈达的根本翻译过程

;旅美翻译家思果对翻译的认识

;2.1.3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的看法

;2.1.4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吕同六的翻译与研究的关系;2.2对狭义翻译过程的理论性探索;2.2.1选取某一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并不是宏观的关注真个过程,而是将着眼点放在翻译过程的某个过程上

eg:朱纯深着重研究翻译过程中三维的意义从原作到译作的转化情况,意义的三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维:语言的表义功能、交流互动功能、美学功能〕

翻译家叶君健那么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的角度来探讨理解与“再解释”过程中一个译者的活动空间与原那么,继而提出“做翻译,要了解原作者的感觉,只能从他的作品的字面去推测,去领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2.2.2对翻译过程的全面考察,并借助某种理论,对其进行模式化探索

将翻译过程研究与模式的创立结合起来,既可以从理论上更全面的把握翻译过程中的起主要作用的各种要素,也可在实践上可资借鉴的翻译程序。

罗杰·T·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P50),他在研究中始终把译员放在中心的位置,,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主要活动及活动走向进行了展示。;2.2.3对翻译过程的理论概括与理性剖析

对翻译过程探讨较为成功的是:

〔1〕法国的释义学派

〔2〕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理解即翻译”论断;〔1〕其代表人物代雷对翻译过程作了高度概括;〔2〕斯坦纳在1975年出版的翻译理论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翻译的过程包括四步:

;2.3理解活动的根本特征;2.3.1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行为

除不言而喻的语言能力之外,译者假设要理解、领悟原文,必须有多方面的投入。在思想意义上把原著读懂、读深、读透、领会其精神要旨,而且还要完成对他的审美鉴赏,在表现形式上也能细致的把握。;2.3.2阐释的客观性

阐释学:先有,先见,先把握

海德格尔提出:阐释活动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不仅任何阐释都无法防止阐释者的先有???先见和先掌握,而且这些先有、先见、先掌握甚至是阐释得以发生的条件。

文本的意义不是一种预先存在、固定不变的并等待阐释者去解放的观点。因为“阐释者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就已经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再生中”。在这个意义上,阐释者个人的视野就起决定作用,有助于真正吸收文本所说的东西。

;2.3.3阐释的自由空间与限度

1、阐释的自由空间:

作者读者

萨特指出: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

;2、阐释的限度

译者要尊重原作者,就要不逾矩,不倍原文,不背叛作者的预言,不歪曲文本的意义,不违背原文的精神。

;2.4阐释活动的历史性;释义学派: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异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