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位加法1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docx
课题
不进位加法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内容分析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对数字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有了初步认识。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将数字范围扩大到100以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后续学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以及更复杂运算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情境:松鼠一家采松果引出算式:23+2和23+20,帮助学生感悟运算的实际意义。
借助小棒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而掌握算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之前,学生已有学习20以内的加法、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经验。
2.学习经验:学生已有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操作经验,学生能借助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等操作活动,直观理解算理。感悟过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基本原理。
3.困难预估:部分学生虽然能正确计算,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计算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类题目的认知仅停留在能得到正确结果的层面,没有认识到数的运算与数的意义等知识是相关联的,因此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计算的道理。
*任务分析
围绕情境,思考引新
观察、操作中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理解算理
观察、对比分析,掌握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
巩固练习,深化对两位 数不进位加法的认识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并实际应用
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观察操作,理解算理
对比分析,掌握算法
提升练习,巩固新知
掌握新知,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和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会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活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并能
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交流、比较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
教学资源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情境引
入
情境:小松鼠一家采松果
能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思考用什么方法解答。
我采了2个。
我采了2个。
我采了20个。
我采了23个。
1.看一看: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松鼠爸爸和松鼠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②松鼠爸爸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追问:为什么用加法?)
3.算一算
列式解答:23+2=23+20=
二、探索新
知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1.提问:松鼠爸爸和松鼠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算式:23+2=
先算3+2=5,
再算20+5=25。
2.尝试计算:
(1)动手操作:借助小棒摆一摆
(2)表达算理:
先算:3+2=5
再算:20+5=25
追问:为什么先算3+2?
预设:3和2都是个位上的数,所以先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
3.小结: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要加的2表示2个一,所以要先把3个一和2个一加起
来,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跟进训练:摆一摆,说一说
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写出结果。23+4=33+2=82+6=
(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
1.提问:松鼠爸爸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算式:23+20=
2.尝试计算:
(1)方法迁移:
借助学具,
能正确计算
两位数加一
位数,并能
用语言表达
思考和计算
的过程。
借助学具,
能正确计算
两位数加整
十数;在交
流、比较的
过程中,得
先算20+20=40,再算40+3=43。
(2)表达算理:
先算:20+20=40
再算:40+3=43
追问:为什么先算20+20?
预设:2和2都是十位上的数,所以先相加,再加个位上的3。
3.小结:23是由2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20里有2个十,23中的2个十和20中的2个十相加
得4个十,也就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3。
4.跟进训练:摆一摆,说一说
1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写出结果。23+30=18+40=20+59=
5.对比分析:两道算式对比,归纳并形成算法。
23+20和23+2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