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退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四川省地方标准
《川西北退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目录
一、工作简况3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7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10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12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12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13
七、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14
八、实施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14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14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14
一、工作简况
川西北牧区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核心承载区,
承担着水源涵养、碳汇固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生态功
能。目前,草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该区域生态安全。超载
过牧、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下降,土
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翻耕作业虽能短期改善
植被,但破坏土壤结构,加剧生态风险,亟需可持续的修复
技术替代。原《川西北牧区免耕种草技术规程》(DB51/T
2078-2015)侧重于“种草”增产功能,“生态修复”核心目
标体现不足,技术内容未能涵盖新培育的乡土草品种、新推
出的播种方式等关键环节。此外,术语定义与当前生态修复
理念存在偏差,需要更精准对接政策需求。
国家林草局和四川省近年来密集出台草原保护政策,如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推广保
护性耕作技术,《四川省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
的实施意见》提出到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83%的目标。
修订后的标准通过细化免耕补播技术参数、直接影响政策要
求,为生态修复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件起草团队持续追踪川西北高原退
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技术发展,考察了该区域免耕补播实施
情况和效果,在原有的《川西北牧区免耕种草技术规程》
(DB51/T2078-2015)基础上,修订编制《川西北退化天然
草地免耕补播技术规程》。主要针对本土草种优化、混播模
式创新、配套技术补充完善,形成更加系统的技术规程。本
文件的修订既是落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战
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四川省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关
键举措。通过精准对接政策需求、优化技术参数、破解推广
难题,该技术规程将为高原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
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美丽四川”与
“双碳”目标的协同共进。
1.任务来源
根据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7月20日发出的《关于下
达2023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五批)的通
知》,批准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牵头修订地方标准《川
西北退化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技术规程》。
2.协作单位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3.主要工作过程
项目下达后,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负责人组织成立
标准文件编制组,研究和制定了标准文件编制工作方案,按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四川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有关要求开展标准调研、起草、征求意见等工作。
(1)前期工作
项目组自20世纪90年代就将免耕种草技术引入川西北
牧区,并且根据川西北牧区的特点在环境条件、地面处理、
播种、适宜牧草及牧草组合、后期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
究和示范,在免耕种草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
第一次发布《川西北牧区免耕种草技术规程》。项目组在持
续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中发现该文件中部分技术
要点不能满足川西北退化天然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积
累近十年的新品种推广经验,结合机械设备和补播技术的不
断优化,以及数年的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为本标准文件的修
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立起草小组
2023年7月项目任务下达以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组织牧草育种、草原生态修复相关专业专家共同组成标准文
件编制组,对标准编制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任务职责,确
保项目顺利实施。
(3)形成草案
2023年8月至2024年12月,编制组成员通过查阅牧草
种子质量分级、肥料使用、农药使用、免耕补播机械、草原
鼠虫害防治等天然草地免耕补播技术相关的资料和文件,确
定标准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