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羊草草地快速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一、任务来源及标准制定背景
1、任务来源
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天然草地技术研究组
承担了STS项目“天然草地改良技术研发与示范”。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
展局委托和资助,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并负责制定《退化羊草草地快速
恢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2、标准制定背景
我国有3.928亿公顷的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0.9%,是耕地面积的2.91
倍,森林面积的1.89倍。由于长期不合理利用,我国90%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
的退化之中。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草原退化的势头得
2
到了一定的遏制。我国羊草草原面积达977万hm,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内
蒙古中东部高原以及农牧交错带地区。羊草是我国最优质的天然牧草之一,不
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因其耐寒、耐盐碱、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内蒙古
草原和东北草原经常形成大面积单优种群落。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和粗放管理,
羊草的优势地位被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冷蒿等低矮的植物种所取代,而且
这种退化演替通常与土壤的贫瘠化交织在一起。羊草草地退化不仅导致植被盖
度、草层高度显著下降,而且使初级生产力、优质牧草比例显著降低。因此,
亟需研发退化羊草草地快速恢复技术,实现羊草退化草地生产与生态功能的同
步提升。
二、主要工作过程
2019年1月至12月,开展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工作,并
对研发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该项目以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为研
究对象,结合已有技术进行研发示范,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技术规程,并对数据
进行了分析整理。另外,针对现有技术,查阅了相关国家和地方标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标准化
工作指导》、《标准化工作指南》等法律法规、条例、方法、标准,对退化草地
快速恢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2020年1月至6月,在充分了解退化羊草草地恢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生产
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标准起草成员通过前期文献和相关标准查阅,组织相关领
域专家、企业家交流讨论,并进一步征求专家对本标准的意见,确定了本标准
的框架及退化羊草草地快速恢复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草地类型、羊草促进
剂用量、适用时期、作业方式、管理和利用,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
2020年6月至10月,编制形成标准草案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负责
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技术资料,开展标准起草和编制
说明等组织、协调和审核工作。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提供数据资料并研究分析,
参与标准的制定,对本标准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
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始终遵循理论联系生产实践,确保标准具有较强的科
学性、可操作性,坚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开展的退化
羊草草地快速恢复技术试验结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退化羊草草
地快速恢复技术标准。该技术吸收了国内外草地恢复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了我
国草地退化的实际情况,遵循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作业技术及管理方
面,内容详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字表述方面力求简洁、通俗易懂,并
保持术语的严谨。
该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无冲突,并保证了对该标准最新版本的引用。
1、总体编制原则
参考《氮素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种群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5
(2):311-317)、《羊草根茎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及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植物生
态学报,2004,(1):53-58)、《施肥对退化草地土壤肥力、牧草群落结构及生
物量的影响》(中国草地,2004,26(1):14-17)、《羊草草原植物-土壤之间
主要营养元素动态的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4,(1):17-22)文献资料中
开展的退化羊草草原恢复原理,结合本单位开展的“天然草地改良技术研发与
示范”项目收集的试验数据,提出适宜于松嫩平原、内蒙古中东部高原以及农
牧交错带地区退化羊草草地的快速恢复技术并用于指导生产。
羊草草地退化等级划分,借鉴GB19377《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
分级指标》和NY/T1579《天然草原等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