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教案苏教版.docx
Page1
第2课时从条件动身思索的策略(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动身思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驾驭从条件想起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动身思索)运用这一策略要留意什么?学生沟通探讨留意点。
小结:今日我们接着学习从条件动身思索的策略。(板书:从条件动身思索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74页例2情境图,说说题目告知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探讨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先在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探讨,填图)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沟通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依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准备怎样解答?在小组内探讨后指名回答。
老师小结:可以依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假如“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当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沟通,列式解答。
12×2=24(朵)24-7=17(朵)
展示学生的探讨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探讨小结:
(1)都是依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线段图。
2.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3.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依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探讨,沟通。
4.完成教科书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接着学习了“从条件动身思想”的策略,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从条件动身思索的策略(2)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上。不要把解决某一个详细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感受到相关策略是有用的,并情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