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2)数学八年级下学期.docx
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2)数学八年级下学期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通过引入变量和函数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数学表达中变量与量的关系,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函数的性质,学生能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建立简单的函数模型,学生能够提升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掌握函数表示方法,包括解析式、图表和自然语言描述。
-能够识别常见函数的类型,如线性函数、一次函数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特别是从集合的角度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理解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如何从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函数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求解函数的实际意义。
-理解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函数图象变换中,准确判断变换类型和方向,例如平移、伸缩等。
例如,在讲解线性函数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从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函数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函数的增减性。在解决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如直线上的点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高度)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图像,并通过讨论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在函数图象变换的教学中,难点在于学生需要准确地识别变换类型,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强化这一技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实际意义。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函数图像和性质,直观教学。
2.互动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3.实物教具:使用教具如坐标纸和函数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变量是变化的量,变量之间可以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
3.老师总结:非常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函数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
1.老师讲解: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它规定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2.老师举例:比如,我们熟悉的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关系,当边长变化时,面积也会相应变化,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函数关系。
三、概念讲解
1.老师讲解:函数的定义:设A和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对应规则f,对于A中的每一个数x,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说f是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2.老师举例:例如,y=2x+1是一个函数,当x取任意实数时,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四、函数的性质
1.老师讲解:函数的三个性质:单射性、满射性和双射性。
2.老师举例:以y=2x+1为例,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单射性,即对于A中的任意两个不同的x,其对应的y值也一定不同。
五、函数的图像
1.老师讲解:函数的图像是描述函数关系的一种直观方式,它展示了x和y之间的对应关系。
2.老师举例:以y=2x+1为例,在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展示其性质。
六、函数的实际应用
1.老师讲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物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
2.老师举例:以物理学中的速度-时间图像为例,说明函数在描述物理现象中的作用。
七、课堂练习
1.老师布置练习题: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已知函数f(x)=3x-2,求f(2)和f(-1)的值。
-判断以下关系是否为函数,并说明理由:
a.y=√x
b.y=x^2
c.y=|x|
2.学生完成练习题,老师巡视指导。
八、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了解了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老师强调: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九、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完成课本第123页的练习题。
-查阅资料,了解函数在某个领域的应用,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十、课堂反思
1.老师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让学生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