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docx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欣赏和了解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展观察、分析、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认知。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方面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在素质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待培养。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对民间艺术表现出兴趣,但缺乏持续关注和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分发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搜集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作品展示。
3.实验器材: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基础材料,供学生进行剪纸实践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间艺术吗?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民间艺术是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
3.老师引入新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二、新课讲授
1.民间艺术的内涵
a.老师讲解民间艺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b.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点评。
c.老师总结: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2.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
a.老师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b.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形式与特点。
c.老师点评,总结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如剪纸的对称美、泥塑的立体感等。
3.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a.老师讲解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b.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点评。
c.老师总结: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4.民间艺术的欣赏与评价
a.老师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评价。
b.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c.老师点评,总结民间艺术的欣赏与评价标准。
三、实践活动
1.剪纸体验
a.老师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演示剪纸过程。
b.学生分组进行剪纸实践活动,老师巡回指导。
c.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互相欣赏、评价。
2.民间艺术知识竞赛
a.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b.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
c.老师点评,总结竞赛结果。
四、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老师总结: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更加了解民间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五、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其特点及背后的故事。
2.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民间艺术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六、板书设计
1.民间艺术的内涵
2.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特点
3.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民间艺术的欣赏与评价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3.在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定义、特点、形式、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