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3.1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实录 鲁教版选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3.1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实录鲁教版选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3.1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实录鲁教版选修2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3.1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认知能力,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
2.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3.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海洋灾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学习提高实地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
-掌握海洋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破坏力。
-分析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机制。
-学习海洋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举例:例如,重点讲解海啸的成因和传播过程,强调海啸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沿海地区如何进行防灾减灾。
2.教学难点:
-海洋自然灾害成因的复杂性。
-预测海洋自然灾害的难度。
-防灾减灾措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学生对海洋灾害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举例:例如,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地震和海底火山活动如何引发海啸,以及如何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措施在减少损失中的关键作用。此外,难点还包括如何让学生在缺乏直观感受的情况下,理解海洋灾害的潜在危险和应对策略。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海洋灾害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海洋灾害相关科普文章、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介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多媒体展示。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展示海洋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如海啸、台风、珊瑚礁破坏等,引发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中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解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成因,如地震、台风、海啸等。
-分析海洋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破坏力,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灾害的特点。
-介绍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如海洋监测系统、预警发布等。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案例分析:展示实际发生的海洋灾害案例,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引导学生分析灾害成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如沿海防护林建设、紧急疏散演练等。
-实地考察模拟:模拟海洋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让学生体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举例回答:请举例说明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举例回答:请举例说明海洋灾害预报和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举例回答:请举例说明海洋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和防灾减灾措施。
-总结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在保护海洋环境中的责任。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海洋环境,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流程总结: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讲解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和预报预警机制。
-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模拟,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海洋灾害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参与保护活动。
本节课用时共计35分钟,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掌握海洋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台风、海啸等。
-学生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活动、气象变化等自然因素。
-学生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破坏力,能够分析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学生掌握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机制,包括海洋监测系统、预警发布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