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多种多样的区域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 地理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docx
1.1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1.1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内容:本章主要围绕区域的划分、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展开,包括区域划分的方法、不同类型区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方法,了解我国主要区域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区域划分的方法和不同类型区域的特征,提升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和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特征。
②分析不同区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③掌握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对区域发展的综合认识。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区域划分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区域划分。
②理解并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跨区域的影响。
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地理教学挂图、地理学习软件。
-课程平台:地理教育云平台、学校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地理教育相关网站资源、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百度地图)、地理信息数据库。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报告。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的形成原因和背后的地理知识。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概念,如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等,让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在以往学习中了解的区域划分方法。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区域划分的依据和方法:介绍自然地理、行政地理和经济社会地理等区域划分的依据,讲解区域划分的方法,如地理要素综合法、等值线法等。
-不同类型区域的特征:分析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社会区域的特点,如气候、地形、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
-举例说明:
-以我国不同地理区域为例,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等,讲解这些区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对某个特定区域进行划分。
-角色扮演:模拟区域规划会议,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对区域划分和特征的理解。
-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指导: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
-针对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关键知识点。
4.拓展活动(约10分钟)
-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区域划分和特征的重要性。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文章,加深对区域划分和特征的理解。
-实践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理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查,并撰写报告。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介绍GIS在区域分析和规划中的应用,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
-区域发展规划案例:提供国内外区域发展规划的成功案例,如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区域经济合作与贸易: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区域经济组织。
-地理与环境变化:分析区域地理和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等。
-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介绍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如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等。
2.拓展建议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区域经济学》等相关书籍,以深入了解GIS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