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多种多样的区域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1.1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1多种多样的区域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地理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3周星期二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多种多样的区域”章节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区域划分的依据、区域特征以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符合高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人地关系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不同区域的形成、特征及其人地相互影响。
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区域划分的依据和方法,识别并描述区域差异。
3.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区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对区域特征的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区域划分的依据、方法和区域特征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
2.难点:区域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分析。
突破策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本案例,探讨区域间的联系和作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联系思维。
3.难点:综合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解决办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地理实践。
突破策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区域划分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提前预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中“多种多样的区域”章节,携带教材上课。
2.辅助材料:准备与区域划分和特征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国内外典型区域的案例展示。
3.实验器材:无。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设置多媒体展示区,方便展示和讲解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些地理区域吗?这些区域是如何形成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理区域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讲授新课(20分钟)
-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区域划分的依据、方法和区域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对区域形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展示国内外典型区域的图片、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
-举例说明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区域间的互动关系。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熟悉的地理区域,分析其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
-课堂提问: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并总结。
4.创新教学互动环节(5分钟)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提出一个新的地理区域划分想法,并简要说明划分依据和区域特征。
-师生互动: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思考如何从地理角度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划分和特征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尝试进行区域划分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区域划分的依据、方法和区域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和分析。
-学生掌握了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区域间的关系和互动。
-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所学,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2.能力提升: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和实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