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多种多样的区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docx
PAGE
PAGE1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举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实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
人地协调发展:结合区域要素、区域之间的联系,从协调人类和地理环境的角度,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相关知识,认识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区域类型,空间尺度和其他区域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
难点:举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出示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干湿区划分图。(设计意图:导出我国的多种多样的区域,让学生思考并引出区域的概念。)
【出示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需要达到的程度。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学生活动】充分利用导入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2~3页,明确区域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3.如何划分区域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材料给学生以感官认识,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区域,明确区域特征,并能够了解区域的划分方法。)
【学生展示】
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
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2.(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广东省行政区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广东省的气候基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
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行政区的划分、气候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所采用的指标和方法都不一样。
(1)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区域
①按自然特征划分:故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人文特征划分:如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如我国主体功能区
和地理分区。
(2)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①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
公平。
③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
④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
【教师点拨】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这是区域的客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这体现了区域的主观性。由于各地地域差异不同、认识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区域所采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因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承转】区域类型的划分就是为了科学认识地理事物的存在规律,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各小组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将疑难问题写到疑问区,自由解答建议创新形式,10分钟左右完成。
探究材料:教材第3页案例“以中国汉语方育分布为例,认识语言区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在七大汉语方言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种,讨论其分布特点。
2.査阅基于地方方言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地名等,说出它们在旅游开发、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3.我国政府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政府为什么下大力气做这项工作呢?【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出探究结果。【教师指导】1.北方方言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地域分布最广,主要包括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青海省、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
2.基于地方方言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地名等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丰富地方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操,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
3.我国的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语言交流不畅,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更好地发挥汉语的交际作用。提高语言的规范水平,是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是对本部分内容的案例应用,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让学生加深对区域概念和特点的理解,明确区域划分的意义。)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面积,区域是有尺度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我们将会学习到不同尺度的区域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同一尺度的区域是如何确定发展方向的。
不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