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十几减8、7(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2024).docx
1.4十几减8、7(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的是“十几减8、7”的减法运算,这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4章节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通过将这个基础知识拓展到十几减8、7的运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对减法运算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使用数位和减法符号,发展数学符号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十几减8、7的减法运算。
4.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正确理解和掌握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明确讲解与强调: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步骤,让学生明白从十几中减去8或7的运算过程,包括借位和不借位的情况。例如,在计算14-8时,重点讲解从十位借一,个位变成4,然后4-8需要从十位再借一,个位变成14,最后进行14-8的计算。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理解并掌握在减法过程中如何正确进行借位。
-突出难点:学生在进行十几减8、7的减法运算时,容易混淆个位和十位之间的借位关系。例如,在计算19-8时,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将个位的9-8得到1,然后错误地认为十位的1也需要减去1。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个位借位后十位减少1的逻辑。
-突破难点方法:可以使用教具(如计数棒、计数器)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体验借位的过程。例如,通过用计数棒模拟减法运算,让学生看到个位的数字不够减时,如何从十位借位,以及借位后个位和十位数字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借位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计数棒、计数器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减法运算的过程。
2.设计互动游戏,如“减法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十几减8、7的运算,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引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助,共同解决减法中的借位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减法运算的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借位和减法原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小动物找家”的故事情境引入,讲述小猴子和小兔子需要找到它们的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距离差。
-回顾旧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10以内加减法运算,如5+3、7-2等,让学生感受到减法运算的延续和拓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包括不借位和借位的情况。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5-8和18-7,展示如何进行减法运算,强调借位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提出问题,如“如果我们要计算19-8,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由教师总结和解释。
3.练习巩固(约30分钟)
-学生活动: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包含十几减8、7的减法练习纸,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
-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计数棒或计数器,亲自动手进行减法运算,加深对借位的理解。
-教师指导:
-巡视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
-解答疑问:对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4.拓展与应用(约20分钟)
-游戏环节:“减法接力赛”,学生分组进行减法计算接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实际情境: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题,如计算购物找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减法运算中借位的重要性。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减法运算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备注:以上教学过程为示例,具体时间分配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8、7的减法运算方法,包括不借位和借位的情况。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应用减法中的借位原理,知道在个位不够减时如何从十位借位。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决简单的十几减8、7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找零等。
2.计算能力提升:
-学生在减法运算中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有所提高,能够快速完成计算任务。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