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彰武学区中心学校 常小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引情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他们非常幸福!生:我感到他们的生活非常快乐!
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幸福快乐的一幕幕。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享受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时,你可曾想到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所发出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同学们伸出你们的食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2遍
2.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问:“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想知道吗?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开始)
读完课文之后,相信这些问题不会难住你的。
4、解决问题。(教师检查,抽生回答)
A、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B、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C、这个孩子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师生互动交流)
同学们,你们读书可真认真,课文中出现联合国和维和部队的字眼,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图片2个)学生来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课文是以一封信的形式出现的,我们来回顾一下写信的格式。(出示图片)
过度:课文中,小雷利的爸爸壮烈牺牲了,两年多来,他悲痛欲绝,那么他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开始
学生汇报:出示图片
那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又是怎么评价爸爸的?出示图片。
认识爸爸,出示图片。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1、听了同学们对雷利爸爸的评价,老师也经不住想感受一下。请听师读课文2、3、4段,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打动你的地方和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句子。(出视频教师范读课文2、3、4、5段)
2、谁来说说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请把它读出来。
3、雷利的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请把它读出来。(指名请学生读)
师:多么出色的爸爸啊,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怎么不让人痛惜呢?多么幸福的家庭啊,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多么悲痛又难忘的一幕啊,妻子等着丈夫,孩子等着爸爸,等来的却是亲人的遗体,(出示图片音乐)是谁?是谁这么残忍?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夺去了我们亲人的生命。
师:这么勇敢这么有才华的爸爸,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最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悲痛)
谁再来读出悲痛?还有谁呢?(看着图片,放着音乐,抽学生读。)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过度语: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位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一位爱孩子的好爸爸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爸爸的牺牲有没有唤醒那些制造战争的恶魔呢?请从课文6、7段中找到答案。开始
1、自由读课文6、7自然段。(学生交流)
3、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谁来读?)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同学们请看:(出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师:这是一张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侵略、杀人比赛,有多妇女和儿童惨遭侮辱和杀害,在短短的一周内就杀害了中国人30万。
战争只发生在中国吗?战争只发生在过去吗?不。我们来看!
4、(播放战争视频)。战争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不仅仅发生在过去,战争时常会发生在世界各地。就在今天,叙利亚内战还未停息。乌克兰局势紧张。战争的硝烟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让他们没有了双腿,战争让他们没有了亲人,战争让孩子们没有了妈妈,战争让他们无家可归。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出示数据画面,学生读出来。(抽生读)
四、诵读: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播放战争图片):同学们,战争带给我们的是血,是泪,是生命的代价,是无尽的痛苦,面对这些悲惨的画面,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同时板书课题
师:原本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安宁,原本和平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因此雷利发出呼声(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一同呼吁:(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