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物理十八章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课件粤教版选修.pdf

发布:2025-03-28约7.72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知识点1阴极射线

1.产生:在研究空气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

当在两极间加一定电压,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为

阴极射线.

2.特点: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

在稀薄气体的辉光放电实验中,若不断地抽出管中的气体,

当管中的气压降到0.1Pa的时候,管内已接近真空,不能使气

体电离发光,这时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却发出荧光,如果在管中

放一个十字形金属片,荧光中会出现十字形阴影,如图

18-1-1所示.

图18-1-1

知识点2电子的发现

1.发现电子

(1)从1890年起英国学家开始了对阴极射线的

一系列实验研究.

(2)利用电场和磁场能使带电的粒子发生偏转

的原理检测了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并定量测定了阴极射线粒

q

子的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为).

m

(3)1897年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电子的电量e=1.6×10-19C;

电子的质量m=9.1×10-31kg;

e

e

电子的比荷=1.7588×1011C/kg;

m

e

1

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1836

2.电子发现的意义

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

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

而且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

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

3.密立根油滴实验

(1)学家密立根在1909~1913通过著名的

“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

(2)密立根实验的重要意义: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

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知识点3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如图18-1-2所示,用α粒子轰击金箔,由于金原子中的

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力作用,一些α粒子穿过金箔后改变了

方向,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散射.

图18-1-2

2.实验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过程需在真空中进行.

(2)α粒子是氦核,本身很小,金箔需很薄,α粒子才能

很容易穿过.

(3)实验中用的是金箔而不是铝箔,这是因为金的原子序数

大,α粒子与金核之间的力大,偏转明显,另外金的延展性

好,容易做成极薄的金箔.

3.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

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

知识点4原子的核式结构

1.的枣糕模型

于1898年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在发

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

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图18-1-3).在这个模型里,汤姆

孙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

像枣糕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被正电荷吸引着.原子负

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呈中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