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物理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docx

发布:2023-02-01约2.9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一)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 (1)概念:在光的照射下物体逸出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右图 装置中,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有电子从锌板表面 飞出,使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带正电。) 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伏安特性曲线): 存在截止频率(极限频率)v0: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要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v≥v0(逸出功W0=hv0) 存在饱和电流:当正向电压增加时,光电流会趋于不变。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存在遏止电压Uc: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与频率有关,而与光强无关。 时间瞬时发生t10-9s :不存在积累能量的时间,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 (3)两个方程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v=Ekm+W0(Ekm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0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遏止电压Uc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关系: 二、原子物理学 (一)知识网络 (二)原子模型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1897年,英国人汤姆生(孙、逊)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从而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有少数的发生了偏转,极个别的发生大角度偏转,个别的发生反弹。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1911年英国人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三)氢原子能级与氢原子光谱 1、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即分立的。其中只有四条是可见光谱(红、蓝、紫、紫)。 2、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轨道量子化假设: (r1=0.53×10-10m ,n=1,2,3…); 2)能量量子化假设:En=E1/n2 (E1=-13.6eV , n=1,2,3…);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 3)跃迁假设: (mn) 4、应用玻尔的氢原子理论要注意区别以下四点: 1)最多可以辐射多少种不同频率的光子:一群原子:;一个原子:n-1。 2)间接跃迁与直接跃迁:直接跃迁只有一条谱线;间接跃迁可以多条谱线。 3)入射光子还是电子 光子能量hv不可再分,只能全部吸收不能部分吸收;电子能量可以全部吸收也可部分吸收。 4)跃迁与电离: 入射的是电子使基态氢原子跃迁或电离:跃迁条件:E电≥ En- E1;电离条件:E电≥ 13.6eV。 入射的是光子使基态氢原子跃迁或电离:跃迁条件:hv=En - E1;电离条件:hv≥13.6eV。 5、当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 n↑→rn↑→νn↓→Tn↑→Ek↓、Ep↑、En↑ 三、原子核物理 1.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铀的放射性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随后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有更强放射性的元素钋和镭。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2.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类 本质 质量(u) 电荷(e) 速度(c) 电离性 贯穿性 α射线 氦核 4 +2 0.1 最强 最弱,纸能挡住 β射线 电子 1/1840 -1 0.99 较强 较强,穿几mm铝板 γ射线 光子 0 0 1 最弱 最强,穿几cm铅版 3.四种核反应类型 (1)衰变(一个变多个): α衰变: β衰变: +β衰变: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2)人工转变(用粒子轰击常见元素):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制造放射 性同位素,同时发现正电子) (3)重核的裂变:重核分解成质量较小的核的反应。如,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4)轻核的聚变(反应物为氢或氢的同位素或氦或氦的同位素):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目前,除氢弹外无法控制。 如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核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中子数不守恒,质子数也不守恒。) 4.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半衰期只与原子核有关,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周围环境、温度都无关。 计算式:。N表示核的个数,此式也可以演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