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docx
2.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要聊的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中关于“制取氧气”这一章节的内容哦。咱们人教版2024版教材的这个单元,重点就是让大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科学探究的旅程呢!咱们要做的,就是在安全的条件下,亲自动手,探索化学的奥秘,一起感受科学的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制取原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定氧气制取的原理:本节课的核心在于理解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需要明确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剂的作用。
-掌握实验步骤: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药品的取用、装置的连接和气体的收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教学难点
-实验装置的正确连接:部分学生可能对装置的连接顺序和方式感到困惑,难点在于确保所有连接部件稳固且不漏气。
-气体的收集与检验: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的操作细节,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收集纯净的氧气并准确检验。
-反应速率的控制:学生需要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在于如何观察并描述反应速率的变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氧气制取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验步骤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集气瓶、导管、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安全,并划分小组讨论区域。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分享PPT和实验视频,让学生预习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步骤。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如“过氧化氢溶液在什么条件下能分解?”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条件。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预习资料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等。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老师。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分享资源,提高预习效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引入氧气制取的话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过氧化氢分解制氧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步骤。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实验原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氧气制取的原理。
实验活动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氧气收集装置,并预测其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更多应用。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设计并制作氧气收集装置。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了解氧气的其他应用领域。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最终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实验技能的提升**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掌握了氧气制取的实验步骤,包括药品的取用、装置的连接和气体的收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至关重要。
-学生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室器材,如集气瓶、导管、酒精灯等,这对于他们未来进行更复杂的化学实验奠定了基础。
-通过观察氧气产生的现象,学生能够识别实验中的关键步骤,理解实验原理,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
2.**科学探究能力的增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得出结论,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通过实验,学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