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教案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肥皂泡》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程小燕
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冰心奶奶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的梦想,寄托了自己美好、独特的情感。
本单元以“多彩的童年”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教学中,可借助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说说句子的意思。
教学目标:
1.“猜”内容,练习带着问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搞清“怎么写”和“为什么写”。
2.“猜”写法,学习抓住顺序词“先……然后……再……”说清楚经过,并进行创造性表达。
3.“猜”文意,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抓住关键词等方法理解重点句子。
4.“猜”主题,尝试通过朗读和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培养学生的文字感受力。
教学重点:
1. “猜”写法,学习抓住顺序词“先……然后……再……”说清楚经过,并进行创造性表达。
2.“猜”文意,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抓住关键词等方法理解重点句子。
3.“猜”主题,尝试通过朗读和想象,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培养学生的文字感受力。
教学难点:
1.“猜”写法,学习抓住顺序词“先……然后……再……”等说清楚经过,并进行创造性表达。
2.“猜”文意,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和抓住关键词等方法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内容:
一、“猜”人物,进入情境
1.回顾上节课,总结“读”法,引入“猜”法。
2.猜测文中人物身份,引发阅读期待。
二、“猜”内容,理清思路
1.带着冰心“为什么会写肥皂泡”“怎样写肥皂泡”两个问题自主读文,猜测课文内容。
2.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结构,弄清以上两个问题。
三、“猜”写法,仿写创说
1.围绕“方法”二字,学习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理解长一点的难一点的句子。
2.抓顺序词“先……然后……再……”,学习有序表达,体会顺序词的作用。
3.用顺序词进行创造性复述做肥皂泡的方法,尝试思考并解释每步背后的原因。
四、“猜”文意,还原画面
1.通过理解“轻清透明”“玲珑娇软”等词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方法。
2.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
3.用朗读展现自己的理解。
五、“猜”主题,放飞想象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质疑:冰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
3.联系上文“雨天不能到山上海边去”,下文“自由”“送上天去”等词语,理解并享受想象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七、总结学法,放飞生活:
看,这节课,我们在猜人物,猜内容,猜写法,猜文意,猜主题的活动中,跟着童年冰心吹肥皂泡,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这肥皂泡上有着我们共同的快乐、 骄傲和希望!让我们走出教室,一起去体验吹肥皂泡的快乐吧。(音乐《吹泡泡》)
《肥皂泡》教学反思
《肥皂泡》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朴实。文章写的是冰心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同时还通过肥皂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介绍了肥皂泡的吹法,描写了肥皂泡的颜色、形状及变化,也写了自己最爱玩的游戏就是吹肥皂泡,而小小的、美丽奇妙的肥皂泡还承担着作者内心的快乐、骄傲与希望,承担着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肥皂泡》不仅介绍了吹肥皂泡游戏的方法和过程,还把吹肥皂泡的美好心情写了出来。因此,学习本文除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为此,课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娱乐休闲的游戏,创设一个快乐自由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较好基础。
二、亲身实践,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
课中,特安排了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做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
三、拓展想像,培养学生丰富想像力。
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教学中不仅要留意作者的美好想象,还要挖掘省略号可能隐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四、以读为主,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
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以读进入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中去。
五、学练结合,促使阅读教学综合高效。
课后布置学生再玩吹肥皂泡,把自己所看、所想记录下来,以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相互交融,更好地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以切实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我想以后再讲这节课,我会提前让孩子们进行练笔,写出自己吹肥皂泡的过程以及肥皂泡的样子。将他们自己的作文与冰心的作品进行两次比较,一次放在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