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D01004-智慧计量基础-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5
ADDINCNKISM.UserStyle《智慧计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2023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1523D01004
开课单位
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课程名称
智慧计量基础
SmartBasicMetrology
课程性质
选修
考核类型
考查
课程学分
1.5
课程学时
2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
先修课程
无
适用专业(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智慧计量基础》课程是本专业(类)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该课程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计量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计量学概论,量和单位,计量法规与法制管理,计量技术与法制管理,计量技术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测量数据处理,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比对、测量审核和器件核查,物理计量,化学计量,计量新领域等。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的基础知识,对本专业背景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具备计量管理、数据分析、建标考核等基本能力,了解检定、校准、比对、型式评价、量值传递与溯源等概念,为误差理论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计量技术课程群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对计量学研究的内容、专业背景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国际单位制、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和计量标准等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特点,为专业课知识学习和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国际单位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和相关标准,了解计量历史发展脉络,具备正确使用和书写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计量器具分类、计量法规和计量管理知识,具备辨别计量器具、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初步担负计量管理的能力。
课程目标3:掌握计量标准建立和考核使用、量值传递与溯源相关知识,具备计量标准管理和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的业务基本素质和国际视野。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工程知识:具有计量测试、测控仪器仪表设计等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电路设计基础知识及控制工程基础理论、信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专业知识,并能够用于解决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1
0.3
课程目标2
0.3
课程目标3
0.4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目标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的教育理念,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授课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针对每章的知识点,精心组织实物照片,实验室场景动画等资源,夯实重点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奠定专业理论知识素养。
2、课堂互动:确定主旨式课堂讨论。教师选择典型计量领域以及计量与生活等话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通过互动讨论发言结合教师总结点评的形式对该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专业素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国际单位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与正确使用方法;计量器具的分类和特点;量值传递和溯源的方法,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管理。
(二)教学难点
计量与测量间的异同关系;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值传递与溯源的方法。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绪论
掌握计量学研究的内容,了解国际和我国计量体系形成与发展历史,初步认知专业特色和职业发展前景。
2
讲授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2
第2章量和单位
掌握国际单位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了解7个SI基本单位的定义和发展历史,能够正确使用和书写计量单位。
5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1
3
第3章计量器具、计量法规和计量管理
掌握计量器具的分类及构成,了解计量法规知识,初步具有计量管理素养。
4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2
4
第4章计量标准的建立、考核及使用
掌握计量标准建立和考核的技术法规、考评方法,熟悉计量标准使用的基本知识
3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2
5
第5章量值传递与溯源、比对
掌握量值传递与溯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从事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业务能力。
4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3
6
第6章十大计量领域
了解经典十大计量的门类,基本原理和发展历史,具备正确的计量史观。
4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1
7
第7章智慧计量新领域
了解计量发展新动向,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2
讲授
演示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8
第8章量子传感及量子计量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