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01].docx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词句、品味意境、分析人物形象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豪放词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审美感知。
2.引导学生探究苏轼的豪放词风格,增强文化理解。
3.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然而,由于年级较低,他们在文学鉴赏、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方面仍有待提高。以下是对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分析:
1.学生层次:高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自主学习能力尚需培养。
2.知识方面:学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表面,对诗词的深层内涵、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了解不足。
3.能力方面: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等方面能力有限,对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情感表达等把握不够精准。
4.素质方面: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有待提升,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等。
5.行为习惯: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
2.加强对诗词内涵、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关的图片、地图以及历史背景资料。
3.多媒体资源:搜集与苏轼生平、赤壁古战场的视频资料,辅助学生理解诗词背景。
4.教室布置:设置阅读区、讨论区,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以其豪放的气势、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自主阅读这首词,尝试理解其大意。
(学生)好的,老师。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老师)请大家再次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注意体会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情感。阅读完毕后,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学生)我感受到了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怀古之情,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佩。
(老师)很好,这首词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这首词的主旨内容。
三、探究主旨,深入理解
1.分析词的背景
(老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背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游览了赤壁古战场,触发了他的豪放情怀。请大家结合词中的描写,谈谈苏轼在黄州的心情。
(学生)我觉得苏轼在黄州时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既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老师)非常好,苏轼在黄州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词中的意象,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2.分析词的意象
(老师)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请大家结合词句,分析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我认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老师)分析得很到位。这些意象既展现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3.分析词的结构
(老师)这首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大家分析上片和下片的侧重点。
(学生)上片主要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象,下片则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老师)正确。上片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伟景象,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4.分析词的修辞手法
(老师)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请大家举例说明。
(学生)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浪淘尽”就是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变迁。
(老师)很好,比喻的运用使得词句更加生动形象。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词中的对比手法。
5.分析词的对比手法
(老师)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故国”与“我”,“多情”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