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念奴娇 赤壁怀古》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赏析、拓展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词意境。
2.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理解词人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3.增强审美情趣,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4.增进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
-理解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关键句子的含义。
-分析词中意象的运用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蕴含的历史感慨和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把握苏轼在词中表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分析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所蕴含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苏轼生平介绍、赤壁古战场景象图片等。
3.多媒体资源:搜集与词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片段、诗词朗诵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纸笔等书写工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发布预习任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诗歌结构特点,设计问题如“词中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和“苏轼的豪放与词中的悲壮有何联系?”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苏轼及赤壁之战的背景,尝试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在线平台或微信群)。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赤壁战场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解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资源。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另一首苏轼的词作,并撰写心得体会;提供与苏轼诗词相关的书籍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完成作业,通过拓展资源深入理解苏轼的词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1.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大江、浪淘、风流人物等,理解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词的意境。
-学生能够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豪放与悲壮交织的情感,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蕴含的哲理。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词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的江山与豪杰的对比,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2.历史文化素养的增强:
-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对于中国古代战争历史的认识。
-学生能够将词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理解苏轼在词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
3.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学习并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思维方式的转变: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词作,体会到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和人生的方式,培养了辩证的思维习惯。
-学生能够从词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梦”所表达的短暂与无常,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5.审美情趣的培养:
-学生在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了审美情趣。
-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审美体验。
6.文化自信的增强:
-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学生能够认识到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7.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