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

发布:2025-04-05约1.02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答案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1111页

答案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111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渗透着“天朝上国”理念,C项正确;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增强了中国政府的政治威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建立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反映出秦朝开疆拓土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基层管理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秦在相关地区强制推行县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材料中的“人才最后都要经皇帝策问才能确定、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说明西汉和魏选官注重人的才能,而不看重门第高低,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士族制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也未体现学子的出仕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迁徙数十万贫民到新秦中地区垦荒,不但恢复了秦始皇时期的农业开垦规模,还把农牧区分界推进到有史以来最北线”可知移民到边疆地区发展农业,有利于强化对边疆地区控制,但并不能缓和内地的土地兼并,A项正确;排除B项;汉武帝先把朝廷的统治区域扩大到新秦中,然后才能在新秦中移民,排除C项;移民到边疆和推恩令的推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梁武帝诏令,士族子弟想在30岁之前入仕,必须经学策试合格,为了晋升高官,士族子弟必须尽可能早入仕,为了早日入仕,士族子弟只能勤奋学习儒经,而没有入仕特权的寒庶子弟,更需凭借经学策试入仕,极大地促进了经学发展,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士族和寒门子弟仍存在等级差别,没有废除士族子弟人仕特权,排除A项;贵族政治是先秦时期,秦朝之后是官僚政治体制,排除B项;经学策试就是通过考试经学内容选拔人才,所以考试内容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可知强调京官要有地方州官的执政经历,旨在增强官员执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京官需要具备的条件,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吏治是否清明,排除C项;材料表述的是京官需要具备的条件,没有涉及官僚队伍的流动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封建统治者为了使他们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以看出政事堂的设置实质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专制,C项正确;分割相权仍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强化皇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商品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私铸现象严重,这说明当时铜钱价值较高,受到追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不意味着抑商政策松弛,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通货膨胀严重”的依据不足,排除B项;铜钱私铸与封建剥削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材料“塑造了一个不守清规教律,自由自在,玩世不恭,不阿权贵,同情百姓,扶危济困的济颠和尚形象。”体现了市民追求自由自在、想要挣脱束缚、同情百姓的心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社会风俗的变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学者,排除B项;集权统治是相对于分权,材料无法体现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据材料“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可知宋代城市的地理和平面空间都有了明显扩展,说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原来城市的空间无法满足,B项正确;社会流动强调不同人群的空间和阶层变化,但材料只提到了城市发展,没有说明社会流动的表现,排除A项;商业繁荣推动城市发展,逻辑混乱,排除C项;城市空间分布是在原来基础上扩展的,只是扩大了,位置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代不抑制兼并,导致宋王朝统治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自耕农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这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为了缓和矛盾,政府才多次颁布劝农文试图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地主阶级加强了对农民阶级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并未体现国家对社会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