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学案1.doc
PAGE1/NUMPAGES5
《有无相生》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重点】
(1)掌握并牢记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学法指导】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老子思想。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理解老子老子的智慧。
『课前自主学习案』
一、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斯恶已自矜者不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音声相和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
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千里之行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课堂探究案】
1、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摘录出来并翻译。
2、解读1、4、5、6则选文的含义。
3、第一则材料中老子的相对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拓展探究】
运用所学,在生活中找出一些对立事物相互转化的例子(成语也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案』
1、背诵并默写文中的名言警句
【课堂探究案】
1、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及人生智慧;
2、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做吗?
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或几句格言,谈自己的感受。
【知识链接】《老子》中的成语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4章。原意思是说: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用以说明“第一步”对于“远行”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引用这一成语,意在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原意是说:知道(了解)别人的,叫做“智慧”;了解(知道)别人的叫做“高明”。后来,人们把“自知者明”演化成“自知之明”,用以指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与“有”“无”连用)
3、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3章。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情绪失常。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荣辱》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后人便将“宠辱”演化为“荣辱”,并将“荣辱不惊”用来指胸怀坦荡、不计得失。
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56章。所谓“知”,在这里是“智”的意思;所谓“知者”,就是指“智者”。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多说话,好说话的人就不是智者。
5、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6章。
据《韩非》、《战国策、魏策》、《史记索隐》所引,以及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所释,老子《道德经》所言“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中的所谓“夺”,在这里作“取”之用;流行的成语亦作“取”。老子对“取”“与”关系的辩证思考,认为社会人事的发展有其吉凶祸福倚伏的变化之机:已经发生的“给与”,是将要发生的“夺取”之先兆;将要发生的“夺取”,虽然隐蔽,其实已从已经发生的“给与”中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后来,人们将这一成语演化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如果想“取得”,必须先“给予”。
6、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1章。原意为:贵重的器具总是最后才能完成。
后来,人们将此作为成语,意思也延伸为:有大才能的人往往成名较迟较晚。后来多用于赞誉对成才、成名较晚的人。
7、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即:“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说:心里虽然是非分明,为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却要貌似蒙昧,以沉默自处。
8、知足不辱
“知足不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44章。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辱”,即“屈辱”。其本意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