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内容为《采薇(节选)》一课。主要内容包括:诵读《采薇》一诗,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士兵生活情景,感受诗歌中的思乡之情,体会作者对边塞士兵的同情与关怀。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增强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3.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识别常见的文言词汇,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结构。他们对古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有一定感知,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歌赏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通过诵读、品析等方式感受诗歌之美。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独立思考,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团队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理解文言文:部分学生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2)把握诗歌情感: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意象: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4)语言表达:在赏析诗歌时,学生可能面临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生动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示范。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电子版、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背景资料、相关音频资料、图片资料。
4.教学手段:朗读、讨论、角色扮演、板书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古代边塞生活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对《采薇》这首诗的兴趣。
2.回顾旧知:教师提问学生已学过的古诗词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古诗词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采薇》一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举例说明:教师选取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诗歌中的边塞生活情景,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2.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诵姿势和发音。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诗歌背景、作者、大意、意象和情感。
2.强调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鹿柴》的相关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古代边塞生活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知识,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二、新课呈现
1.讲解《采薇》一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大意。
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情感。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诗歌中的边塞生活情景,以及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诵姿势和发音。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诗歌背景、作者、大意、意象和情感。
2.强调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预习下一课《鹿柴》的相关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采薇》一诗的背景、作者和诗歌大意。
-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诗歌中的关键文言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并理解其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思乡之情、士兵的艰辛等。
2.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发展多元思维模式。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文化素养:
-学生对古代边塞生活和士兵的艰辛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