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画图”》教学设计2.docx
PAGE5/NUMPAGES6
《初识“画图”》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已有一学期了,通过平时生活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键盘和鼠标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已经相对熟练,对于窗口的组成也有了简单的认识。该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同时对绘画充满了兴趣,有一定的美术知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低年级段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
(2)学会打开与退出“画图”的方法;
(3)学会使用“刷子”“铅笔”等工具;
(4)能调整画布的大小,掌握保存文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刷子”“铅笔”等工具绘图的过程,体会绘图时鼠标操作的要领;
(2)体验画图软件的一般操作方法与使用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计算机绘图的特点与乐趣,激发学习“画图”程序的热情。
4.行为与创新
能创造性地对图形进行简单元素的添加和美化,并养成信息存储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刷子”“铅笔”“橡皮/彩色橡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文件保存的方法。
难点:“画图”软件中工具使用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为画图单元的“起始课”,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是简单地介绍“窗口”的组成以及历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尝试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通过“谈话导入,初识画图”“尝试创作,再认画图”“习惯养成,保存画图”“概括总结,自我评价”这一系列的环节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总结,与学生形成双向、能动性的交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学习素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画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你们一般是不是都在纸上进行绘画?在你们平时绘画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绘图工具呢?
师生交流,回答。
老师这里有两幅绘画作品,可不是在纸上完成的哦。想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软件绘制的吗?
活动1:初识画图,思考:
自学课本,尝试在你的计算机上打开这个软件。
试一试,哪里可以选择“绘图”工具,哪里可以选择“颜色”,绘图区域又在哪里?
生尝试操作,并请一名学生讲解演示操作的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画图窗口的组成。
总结:有着各种各样“绘图”工具的,我们将之称为“工具箱”;最下面的有着各种颜色块的,我们将之称为“颜料盒”;白色的可以绘图的区域就是“画图区”。剩下的部分,同学们肯定不会觉得陌生,它们和“我的计算机”窗口一样,分别是“标题栏”、“菜单栏”和“状态栏”。
工具箱:好比我们的文具盒,里面有铅笔、橡皮等绘图工具。
颜料盒:好比我们的颜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
画图区:好比我们的画纸,你可以在上面画出精美的图画。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平时是如何进行绘画的,为后面的认识工具箱的工具埋下伏笔。启动画图程序后,学生其实并不想了解窗口的组成,而是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动手画一画,等学生有一定的体验后,再联系旧知,对窗口进行简单介绍,学生一定印象更为深刻。
二、尝试创作,再认画图
1.画一画,再认工具箱。
活动2:你能帮老师把这幅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吗?思考:
(1)你打算添加何种元素(太阳/云朵/小鸟/篱笆/其他)你会选择用什么工具来进行绘制呢?
(2)可以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吗?
(3)如果绘图的过程中画错了,你是怎么做的?
展示学生作品,生介绍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操作的方法。
师生交流工具箱中工具使用的一般操作方法和工具间的区别。
总结:我们要使用某种工具,比如铅笔,可以在这种工具的按钮上单击一下,就可以选中它了,然后在“画图区”,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就可以绘制出图形。
区别:(1)“铅笔”工具与“刷子”工具的区别,铅笔工具无法选择粗细,画出的线条比较细;刷子工具可以通过“工具状态选择器”选择不同的刷头,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
(2)“橡皮”工具和“撤销”命令的区别,“橡皮”工具可以直接擦除画错的线条,而“撤销”命令就好比“后悔药”,可以撤销你的上一步操作,但最多只能连续撤销三次。
2.改一改,再认绘图区。
思考:(1)如果要在前面再加上一条小路?如何将绘图区变大呢?
(2)你还想如何丰富你的作品呢?大胆地试一试吧。
生利用教材,自学“实践园”,通过使用“图像”菜单中的“属性”命令来调整画布的大小。
师介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