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购物的学问》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docx
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购物的学问》教学实录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购物的学问》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购物的学问,学生能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学会合理消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知识,包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购物时的注意事项等。
②掌握合理的消费观念,学会辨别商品质量,进行明智的消费选择。
③学习如何在购物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维护自身权益。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②在实际购物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识别消费陷阱,避免上当受骗。
③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购物环境时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形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北师大版三年级品社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3.教学工具:准备购物小票、商品标签等实物,用于演示购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购物经验,并确保实验操作台安全整洁。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喜欢购物吗?为什么?”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关于金钱和消费的基础知识。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
b.讲解购物时的注意事项,如比较价格、查看商品标签、保留购物凭证等。
-举例说明:
a.通过实际购物案例,展示如何识别商品质量,如何进行明智的消费选择。
b.分析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b.角色扮演: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体验购物过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理解。
b.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购物指南,包括购物注意事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小贴士。
-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
b.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视频,如消费者维权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自己在购物过程中的行为,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6.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和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知识,包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购物时的注意事项等,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合理消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提升:
学生在购物情境中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得到增强,能够识别商品质量,进行明智的消费选择,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情感态度:
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了在遇到消费纠纷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购物时主动查看商品标签、保留购物凭证,以及在面对不公正的消费行为时能够勇敢地说“不”。
5.沟通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在团队中有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6.创新思维:
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购物指南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购物建议,展现了良好的创造性。
7.社会责任感:
学生意识到作为消费者,他们有责任维护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8.法律意识:
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依法维权。
板书设计
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消费者合法权益
-购物注意事项
-常见消费陷阱
②购物时的注意事项
-比较价格
-查看商品标签
-保留购物凭证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