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1课时 分子晶体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1课时分子晶体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引入分子晶体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常见分子晶体的性质,进而分析分子间作用力,使学生对分子晶体的形成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分子晶体的性质。
2.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分子晶体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作用。
②掌握分子晶体熔沸点、硬度等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2.教学难点
①分析复杂分子晶体的结构,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晶体稳定性的影响。
②将分子晶体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制冷剂、润滑剂等。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新人教版选修3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分子晶体结构示意图、分子间作用力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分子晶体样品、加热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以适应教学活动需求。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分子晶体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分子晶体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展示一些关于冰、干冰等常见分子晶体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子晶体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子晶体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分子晶体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分子晶体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分子晶体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晶体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分子晶体案例进行分析,如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分子晶体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分子晶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晶体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分子晶体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分子晶体的合成方法、应用领域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分子晶体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晶体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分子晶体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分子晶体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分子晶体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注:以下内容为示例,实际教学过程可能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7.实验操作(20分钟)
目标:通过实验加深对分子晶体性质的理解。
过程:
进行简单的分子晶体熔化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分子晶体熔化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8.课后反思(5分钟)
目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评估能力。
过程:
让学生写下对本次课的反思,包括学习收获、困惑和改进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对比:提供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在结构、性质和应用方面的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分子晶体的合成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子晶体合成方法,如溶液蒸发法、熔融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分子晶体的应用实例:收集并整理分子晶体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如液晶显示器、药物缓释系统等。
-分子晶体的理论研究:介绍分子晶体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分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