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解剖-直肠和肛管;直肠肛门生理 ;直肠肛管疾病包括; 直肠肛管检查方法
体位:1.膝胸位 2.左侧卧位 3.截石位 4.蹲位 5.弯腰前俯位 ;检查步骤:
1.肛门视诊
2.直肠指诊
先试验肛门括
约肌的松紧度,然
后对肛管直肠四周
依次进行检查
3.肛镜检查
肛镜涂润滑油,
缓慢插入肛门,抽
出芯子,边退边观
察直肠和齿线附近
有无病变。
上述三项检查发
现的病变,采用顺
时钟定位法予以记
录。如截石位11点
或胸膝位5点处。
4. 结肠镜检
5.影像学检查
6.直肠肛管功能检查;课时目标;一、肛裂;;临床表现;处理;2、手术疗法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 :
a、肛裂切除术
b、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护理措施;2、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
a、肠道准备:术前3日少渣饮食,术前??日流质饮食,术前晚灌肠。
b、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红肿、肛瘘、脓肿、尿潴留等的发生。
;健康教育
保持大便通畅,术后5—10日内进行扩肛治疗。 若有大便失禁者应进行第二次手术。出院后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检查。;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因和病理
绝大部分
直肠肛管周围
脓肿由肛腺感
染引起。
肛腺多位
于内外括约肌
之间,肛腺感染后易发生括约肌间感染。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为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感染极易扩散。感染向上可达直肠周围形成高位肌间脓肿或骨盆直扬间隙脓肿;向下达肛周皮下,形成肛门周围脓肿;向外穿过外括约肌,形成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向后可形成肛管后间隙脓肿或直肠后间除脓肿。; 以肛提肌为界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分为肛提肌下部脓肿和肛提肌上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临床表现:
a、肛门周围脓肿 最常见
b、坐骨直肠窝脓肿 较常见
c、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少见;处理:
1、非手术治疗
a、抗感染治疗
b、温水坐浴
c、局部理疗
d、保持大便通畅
2、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疼痛
2、便秘
3、潜在并发症;护理措施:
1、急性炎症期应卧床休息;
2、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保持大便通畅;
4、发病早期,脓肿切开引流后期坐浴;
5、病情观察。 ;健康教育: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腹泻时及时
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出现肛门不适、疼痛及时就诊 。; 三、肛 瘘
定义是肛管或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一个;外口
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反复
发作。;病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病理:
按位置高低分为:a、低位肛瘘;
b、高位肛瘘。
按瘘管多少分为:a、单纯性瘘;
b、复杂性瘘。
按肛瘘口位分为:a、外瘘;
b、内瘘。;临床表现:
1、症状 反复自外口溢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污染内裤;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
2、体征 肛周皮肤可见单个或多个外口,呈红色乳头状或肉芽组织突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或脓血性分泌物排出。 ;辅助检查:
1、肛门镜检查 可发现瘘口
2、X线 可明确瘘管走向
3、肛门指检;处理:肛瘘不能自愈,只能手术切开或切除。
手术方式:a、肛瘘瘘管切开术
b、肛瘘切除术
c、挂线疗法
;C.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有内外口低位或高位单纯性肛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切除的辅助治疗。;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a、疼痛 与感染有关
b、便秘 与肛周疼痛惧怕解便有关
c、潜在并发症 肛门失禁
;护理措施:
1、保持大便通畅;
2、急性炎症期,术后早期应用抗生素;
3、坐浴 术前每日1次,术后每日2~3次;
4、病情观察;
5、肛门失禁的观察和护理。 ;健康指导:
1、保持会阴部清洁,常更换内裤;
2、术后观察排便有无变细、大便失禁,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定义;肛垫下移;痔的分类按(部位分为);临床表现:便血、痔核脱出、疼痛、瘙痒
内痔:表现为便后出血和脱出
分度
Ⅰ度:仅排便后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