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单元作业设计.docx
“双减”背景下《酸和碱》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第十单元酸和碱
单元 组织方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容
对应教材内容
1
常见的酸和碱及其性质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3
溶液酸碱性检验及酸、碱化学性质的深度探究
实验活动6、实验活动7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微观实质。
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注意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学习酸和碱的相似性,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与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对于酸和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比如澄清石灰水、稀酸与活泼金属的反应等,所以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零散细碎的知识点难于记忆,中和反应的本质以及无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探究。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和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分层学习和多样化设计。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认识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并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学会运用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常见酸和碱及其相似的化学性质及微观实质,体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关联。基于实验事实用科学的思维构建模型,推测物质及其变化的能力,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的质疑、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理解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增强实践能力,并体会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并分析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延伸,并学会建构模型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酸碱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要进行深度学习,基于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建构本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再根据知识整理出重组单元的课时主题和目标,如图2所示。再根据课时目标设计相关作业。
图1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单元知识结构
图2 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探究自制指示剂;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常见酸、碱及其相似的化学性质;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并了解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1:课前作业-搜集材料:紫甘蓝、玫瑰花、月季花等(就地取材)。查阅资料:了解波义尔与酸碱指示剂的故事
参考答案:(略)
时间要求:课外实践活动。
评价设计:材料学生易得。科学史话学生兴趣浓厚,但变色原理不清楚。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收集生活中的材料为课堂演示实验做准备,感受化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带着科学史话中的疑问来进行新课的学习,激发了求知欲,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作业2:
课堂实验:请同学选取以下合适试剂,用毛笔蘸取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我爱化学”四个字,然后再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白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我爱化学”四个字。该同学所用的两种无色液体可能是 ()A.NaOH溶液、酚酞溶液 B.白醋、紫色石蕊试液
C.食盐水、酚酞溶液 D.“雪碧”饮料、酚酞溶液
(2).某同学将一朵紫色牵牛花泡在石灰水里,牵牛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又将牵牛花泡在稀盐酸中,牵牛花又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同学将紫色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则肥皂水显(选填“酸”或“碱”)性。
②该牵牛花的汁液(选填“能”或“不能”)用作指示剂。
③将牵牛花泡在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牵牛花变成红色,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
参考答案:(1)A (2)碱能 白醋
时间要求:2-3分钟。
评价设计
答案错选B,认为指示剂遇酸变红;选C不清楚食盐水的酸碱性;选D对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不清楚。
指示剂变色原理的进一步巩固。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注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轻松的掌握学习重点,达成学习目标。并在对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的过程中推测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能力。
作业3:
(1)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依然无色,若向该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