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最美好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
2.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领悟“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的真切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调查,感情铺垫。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最美好的礼物”的调查,相信大家都有许多发现和思考,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好)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爱别人,也被别人爱, 这就是一切,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籍的人, 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礼物。那么,在作者眼中,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礼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最美好的礼物》。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都有过接受或送给别人礼物的经历,让学生说一说最美好的礼物,让学生对美好的礼物有一个最初的认识,为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内容打下一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易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学习本课生字词。
出示:
兜:注意“白”与“儿”之间不封口。
羡:上下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逛:形声字,半包围结构。
橱:木+厨=橱,形声字。
3.学生在小组中读课文。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
5.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既锻炼了自读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词语的理解,注重“因词而异”,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并全班交流、解决,关注了学情,真正做到了心中装着学生。多种形式的检查反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铺垫。)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写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主要人物是谁?
(课文讲述了一个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儿,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儿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篇课文以保罗和小男孩为主要人物。)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故事的?
(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复述课文故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到了高年级仍然是重点,这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训练。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揣摩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复习旧知。
1、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在一年圣诞节。得到哥哥礼物的保罗遇到___________,孩子不仅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被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爱所包围,保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课文,品词悟情。
师:在这个故事中,保罗几次猜错了小男孩?(两次),在猜错的同时,小男孩儿的言行一次又一次震撼着保罗的心灵,文中的小男孩到底用怎样的言行打动了保罗的心呢?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之后,学生对于课文叙述的事情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直扑文章重点句段。)
全班汇报交流:
(一)保罗第一次猜错:
出示:“我希望,”小男孩儿接着说,“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1.教师引导:“那样的哥哥”是什么样的哥哥?读出这种强调的意味和对弟弟的爱。
2.师:保罗怎么想的?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读读1-6自然段,找找答案。
(预设: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儿希望的是什么,他希望也能有那样一个哥哥。)
(1)抓住“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这个句子中,对于小男孩动作、神态词语体会小男孩儿的羡慕之情,并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羡慕什么意思?(喜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