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胞分子生物学第六章内质网和蛋白质合成.ppt

发布:2017-06-01约5.7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 Ⅱ、Ⅲ型蛋白的生成 Ⅱ、Ⅲ型蛋白的N端无信号序列,在肽链的内部存在一个疏水性信号锚定序列,起信号序列的作用,也具有膜锚定序列的功能。 这两型蛋白的差异在于: Ⅱ型蛋白 N 端在胞质溶质、C端内质网腔中 Ⅲ型蛋白 C 端在胞质溶质、N端内质网腔中 (三)Ⅳ型蛋白的生成 Ⅳ型蛋白是指两次或多次穿膜的膜整合蛋白。这类蛋白的肽链中有成对的起始传递序列和停止传递序列。 谢谢 在三维立体结构上,内质网是由膜形成的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扁囊或潴泡构成的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其内腔是相通的。 无核糖体附着; 表面光滑; 小管或小囊状; 合成类固醇的细胞中 胞质面附着核糖体; 表面粗糙; 扁囊状; 合成蛋白质的细胞中 根据形态的不同,内质网分为两个区域 内质网膜比质膜薄得多,但仍具有典型的“暗-明-暗”式的单位膜结构;内质网膜总面积很大,肝细胞中,内质网总面积相当于质膜的30-40倍。 二、内质网的化学组成 微粒体:细胞匀浆在差速离心过程中,分离出的由内膜系统中各组分的膜断片自然卷曲而成的膜泡成分,如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膜等。 脂类占1/3,蛋白质占2/3(30-40种酶)。 内质网膜中还含有电子传递链的成分。(两种电子传递系统 1、NADH—cytC,2、NADH—cyt b5。SER有细胞色素P-450,是SER特有的标记酶) 微粒体 三、内质网的功能 2. 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 4. 物质的运输 1. 脂类的合成 SER功能 1. 蛋白质的合成 RER功能 3. 膜的生成 3. 糖原代谢 2. 解毒作用 4. 贮积钙离子 1.进行蛋白质合成 糙面内质网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分泌蛋白、膜蛋白、内膜系统中的可溶性蛋白均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这些蛋白的合成起始于胞质溶质中的游离核糖体。 糙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均具有信号肽序列,且在内质网膜上还含有核糖体亲蛋白和和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协助下,多肽链可被转移到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 内质网腔中的可溶性驻留蛋白的C-末端存在赖氨酸(Lys)-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序列,简称KDEL序列。此序列是内质网腔驻留蛋白与溶酶体蛋白和分泌蛋白分离的分拣信号。 分泌蛋白 + KDEL序列 = 驻留蛋白 驻留蛋白 - KDEL序列 = 分泌蛋白 内质网膜对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速率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内质网膜上有一种穿膜内质网驻留激酶,当细胞缺乏营养物、能源不足或中毒时,该酶课通过使核糖体解聚和使eIF2a发生磷酸化,终止翻译活动。 (2)合成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 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大都要进行修饰加工才能成熟,其中在内质网中进行的糖基化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修饰。 蛋白质与糖基的连接方式:O-连接型 和 N-连接型 O-连接型 —— 糖残基较少,只有1~4个,如胶原和血型糖蛋白。 N-连接型 —— 连接的寡糖糖残基较多,有分支。 下面以N-连接型为例说明内质网上合成糖蛋白的糖基化过程。 内质网膜上有一种穿膜的多萜醇磷酸,在糖基转移酶催化下,其暴露在细胞质溶质面的磷酸基上连接上7个糖基(2个乙酰葡萄糖胺残基、5个甘露糖残基),装配成寡糖链,经翻转糖链进入内质网腔,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继续添加糖基,形成带14个糖基的寡糖链,其中一条糖链末端连有3个葡萄糖残基(终止糖基化信号)。当合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寡糖链便连接到肽链的天冬酰胺上。 核心区:最初连接的5个糖基,不发生修饰。 末端区:其余部分,在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修饰时发生改变。 在内质网中合成N-连接的糖蛋白,首先合成由多萜醇磷酸携带的14个糖基组成的前体物,此前体物在进入内质网腔时,完整的连接到特定天冬酰胺上。随后末端的4个糖基(3个葡萄糖基、1个甘露糖)被切除,这个不成熟的糖蛋白被运输到高尔基复合体进一步加工成熟。 糙面内质网新生蛋白质上加接 N-连接14个糖基示意图 糙面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糖基化作用全过程图解 质量控制系统 糖苷酶 分子伴侣 (钙连蛋白或钙网蛋白) 糖基转移酶(GT) 糖基转移酶可识别折叠错误的蛋白质,并向其寡糖连末端加接一个葡萄糖基。含有一个葡萄糖基寡糖链的糖蛋白可被分子伴侣钙连蛋白所识别,从而得以正确折叠。如果达不到正确折叠状态,则被送入细胞质溶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 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只有正确折叠的蛋白质才可进入下一步变化 (3)膜的生成 方 向:由糙面内质网 →→ 光面内质网。 膜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