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3版)作者版 PPT第五章 群体与组织传播.pptx
传播学纲要(第三版)OutlineofCommunication陈力丹胡易容著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第五章群体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的研究三、组织内传播四、组织外传播五、组织传播中的人
第五章群体与组织传播章节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群体传播相关知识,包括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群体压力与沉默的螺旋等;2.了解组织传播相关研究以及其主要学派;3.掌握组织内传播以及组织外传播相关知识;4.了解组织传播中“人”的情形是怎样的?组织中“人”对组织传播有什么影响?怎样影响?1.能够运用群体传播的的心理机制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群体行为;2.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日常所处的组织进行组织传播分析以及提出改善建议。能力目标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一)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群体思维(groupthink)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厄文·贾尼斯(IrvingJanis,1918-1990)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假设,指群体中达成一致诉求的需要足够强大时,谨慎的思考和合理的决策就会丧失,甚至一些群体或组织成员会为了维护群体或组织的和谐一致,压迫不同意见;或者,如果意见不一的争论可能影响到和谐一致,成员们宁愿牺牲自己的观点和明智的决策,而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思维“群体意识”是参与群体或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群体感情、归属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意识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群体意识
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集合行为和小众群体传播:普遍失业、物价飞涨、政治歧见、民族冲突、自然灾害等社会结构性压力集合行为某一个突发事件或刺激性信息集合行为多以群集、骚动、恐慌奔走、流言散布等形态,往往会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2018年11月法国爆发的“黄马甲运动”
一、群体传播(二)集合行为和小众群体传播: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个性和意见、兴趣的多元,因而带来强烈个性色彩的亚文化群体兴盛,而网络提供了最好的聚集方式或途径。网民可以在网上寻找自己的兴趣归宿,可以在众多小群体内交流,并以群体的名义向外传播。当代社会经济分层,带来了多元的小群体。经济分层影响到文化分层,不同经济能量、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兴趣品味的小众群体传播的地位日益上升,传播效应超过大众传播,成为信息经济和资源分配的一种新方式。但随着群体逐渐成为网络传播的中心,一些显见的问题也无疑暴露出来。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三)集合行为的心理机制:1.模仿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JeanGabrielTarde,1843-1904)是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他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一切社会过程无非是个人之间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超越个人心理体验的实体,每一种人的行动都在重复某种东西,是一种模仿。根据塔尔德的模仿理论,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前一种,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被卷入突发事件中时,他们往往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更容易本能地模仿他人,力求与在场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三)集合行为的心理机制:2.感染理论勒庞提出了感染理论,认为激情和情绪传播程度的增加,会使得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物作用互相渗透,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导致群体中的成员以相同方式行动,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相互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三)集合行为的心理机制:3.匿名理论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每个人认为自己是处在一个互不认识的陌生环境中,个人的标志就被掩盖起来,自己干的事别人不会知道,也不用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或者责任被分散,构成法不责众的心理态度。“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
传播学纲要----群体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三)集合行为的心理机制:4.信息流动状态是影响集合行为生成和走向的重要因素塔尔德在1901年的论著《舆论与群集》(Lopinionetlafo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