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 (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分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眼点等方面概括。(3)从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度、着眼于未来等方面分析。 3.(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 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 1.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穿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陵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 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廊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 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分) 答案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2分)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2分)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分) 解析 (1)结合所学,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王安石着手变法。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可以答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由材料中“强加了役钱负担”“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结合所学,可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