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讲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讲 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一、日本明治维新 1.历史条件 (1)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 (2)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 (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 (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高频考点串讲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③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二、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百日维新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特点 (1)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4.失败的原因 (1)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又十分强大。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3)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5.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热点考向一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考题呈现】 (2009年高考山东卷)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 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例1 高考解密聚焦 【解析】 第(1)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其含义,戊戌变法未能改变旧制度而失败,因此,改革必须打破旧制度才能成功,失败原因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明治维新打破旧制度的措施分析。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热点领悟】 本题设计新颖,充分体现了材料问答题的特点。设问紧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如何“打破鸡蛋”,这种命题形式颇值得关注。 热点考向二 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考题呈现】 (2010年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例2 材料2:(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式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时代》 材料3: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