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4-20约4.7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探讨课例 韶关市第九中学 朱丽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难点: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三、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学生为韶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学生。学生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化学的能力与经验,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并且学生的自觉性、知识、技能水平较高,具备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但由于不是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程度把握还是不是很准确,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有一定的弹性,表现在将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放在课后能力提升习题中。 四、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让学生归纳出饱和不饱和之间的转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引出结晶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水)、钥匙、1 g NaCl两份(预先称好)1 gKNO3三份、5ml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 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 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生活事例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再加5mLH2O,搅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学生记录的现象,学生上台进行表述。 学生完成下表的实验: 表1.氯化钠溶于水 步骤ⅠⅡⅢ操作在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溶液)继续加入1gNaCl,搅拌 (B溶液)再加5mLH2O,搅拌 (C溶液)现象结论 2.硝酸钾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5mL)的水中呢?阅读P33-34,(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可以用图表示) 操作现象结论Ⅰ在5mL水中加入1gKNO3,搅拌Ⅱ再加1gKNO3,搅拌Ⅲ加热 Ⅳ再加1gKNO3,搅拌Ⅴ冷却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知识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并且学生交流与讨论分析实验中的溶液属于饱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自主与思考】上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依据是什么? (1)室温下,在5mL水中加入1gNaCl,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继续加入1gNaCl,振荡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再加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