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4.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的合成过程: ?新合成磷脂去向(三种) ①膜脂的翻转: 磷脂转位因子(phospholipd translocator / flippase, 翻转酶) ②运输小泡的转运:新合成磷脂或者以出芽形成小泡的形式运至高尔基体、溶酶体、质膜等。 ③在膜之间转移磷脂: 在磷脂转换蛋白(phospholipd exchange proteins ,PEP)的作用下完成。以形成复合物的形式自由扩散至细胞质基质,然后运至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等。 磷脂交换蛋白的作用 在RER中的磷脂反转 2. 糖原代谢 参与糖原分解: 肝细胞滑面内质网 (胞质面?) 糖原颗粒→磷酸化酶催化→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SER膜上的葡萄糖-6-磷酸酶脱掉6-磷酸葡萄糖的磷酸根,葡萄糖转移到内质网腔中,最后被释放到血液 。 参与糖原的合成:2种不同观点 3. 解毒作用 肝细胞中SER上电子传递酶系具有羟化酶和氧化酶功能。 4. Ca2+贮存及调节 肌细胞中的肌浆网——特化的SER 参与肌原纤维收缩中的钙离子浓度调节 储存钙离子,作为细胞内信号物质。 5. 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 胃壁腺上皮细胞中,参与胃酸形成 肝细胞中参与胆汁的合成与分泌 * * * * * * * * * 第四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 细胞器(organelle):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之中, 具有一定化学组成、一定形态结构、执行特定 生理功能,并且为细胞所固有的有形结构小体。 内膜系统: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 密切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之总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 体、核膜及各种转运小泡等。 细胞质中包括 内膜系统: 非膜系统:核糖体、中心体、细胞骨架 线粒体 分为 膜相结构 非膜相结构 内膜系统出现的意义: 扩大了细胞内代谢活动的表面积。 内膜系统为细胞内生命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表面积,大大提高了代谢效率。 2. 使各种代谢活动区域化。内膜系统细胞器各自形成区域分隔,这种分隔保证了各细胞器独特的生化反应之间互不干扰。 3.相互依存与协调。构成内膜系统的各细胞器之间相互依存和协调,其中蛋白质的合成与分选是内膜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节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由KR. Porter、A. Claude 和 EF. Fullam等人于1945年发现,他们在观察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时,发现细胞质内部具有网状结构,建议叫做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后来发现内质网不仅仅存在于细胞的“内质”部,通常还有质膜和核膜相连,并且与高尔基体关系密切,并且常伴有许多线粒体。 40-60年代,研究其形态结构和分布 70年代后,利用电镜细胞化学、同位素标记、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继续研究其结构,同时对其生化组成及大分子合成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微粒体的分离与研究证实发现内质网在蛋白质、脂类合成上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细胞内其它膜性细胞结构的来源,因此在内膜系统中占中心地位。 内质网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成熟红细胞除外)。 一、化学组成 微粒体(microsome): 100nm直径的亚显微颗粒小泡。 粗面微粒体 滑面微粒体 内质网与细胞的其它生物膜结构一样,也是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一)脂类: 30%~ 40%,主要成分为磷脂,还有中性脂、缩醛脂和神经节苷脂等,鞘磷脂含量较少,含胆固醇很少。 磷脂的化学组成: 磷脂酰胆碱 55% 磷脂酰乙酸胺 20~25% 磷脂酰丝氨酸 5~10% 磷脂酰脂醇 5~10% 鞘磷脂 4~7% (二)蛋白质 内质网的蛋白质含量比细胞膜多。含60%~70%,约30多种膜结合蛋白,另有30多种位于内质网腔,蛋白的分布具有异质性。除内质网结构性蛋白外,重要的有: 1、与合成的分泌蛋白新生多肽向内质网腔转运有关的蛋白 sec61p sec63 2、驻留在内质网腔的可溶性蛋白 葡萄糖调节蛋白(Glucose regulation protein, GRP) eg: GRP78 (又称Bip)、 GRP94 参与蛋白质折叠的蛋白:蛋白二硫异构酶家族 (三)主要酶系 内质网膜具有大量的酶类,30种以上。 ①与解毒功能相关: 细胞色素p450 (电子传递体系) NADPH-细胞色素p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