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电接触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分类: 1、桥磨损:即液桥磨损。 1) 液桥的特点: 阳极侧的温度最高,液桥最终是在此处被拉断,因此阳极常常成为凹坑,而阴极成为针状或瘤状。 2)呈负电阻特性,U与I成反比; 3)桥的形成与保持与触头材料和周围介质有关; 4)桥的几何形状是完全对称的(中间细,两头粗),沿轴向温度分布不对称,大多最高温度处偏向阳极,故桥断后,阳极易形成凹坑。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 5)利用“液桥温度分布不对称”的性质,限制桥材料转 移的措施: ① 导热好的作最高温度偏移处,形成“补偿触头对”; ② 利用不同材料形成的液桥直径不同,选配“触头对”; ③ 加其它金属形成合金,使桥温度对称分布; ④ 附加电流回路,使总电流工作在零转移电流下。 6)防止液桥产生的措施: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作阳极(如“铂”),形成“补偿触头对”,以减小电磨损。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 2、电弧磨损: 1)液桥形成条件: 2)电弧产生条件: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 3)机理: (1)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电极,使表面材料蒸发; (2)电动力和气吹作用,使熔化金属成滴状喷出。 4)减小的措施: (1)选磨损系数小的复合材料制成触头; (2)采取有效灭弧措施,缩短燃弧时间,或用横向磁场吹弧。 §6-8 触头的质量转移 §6-9 电接触材料 一、对电接触材料的性能要求: 1、电气性能; 2、热性能; 3、物理与力学性能;4、化学性能; 5、加工与经济性能;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条件和负荷大小,满足主要要求即可。 * *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一、? - ?: 是指导电斑点附近的电位-温度 ——— 最终将温度T与电压U联系在一起。 二、接触面附近的温度分布的定性分布: ① 发热功率与电流密度的平方成正比。导电斑点处的电流密度最大,故产生大量热量。 ② 导电斑点处传热面积最小、散热最差。 由①、②知:已知电流下的斑点处的温度最高。 三、实际测斑点温度困难,引入?-?理论以确定斑点a最高温度及其附近温度分布: 1、求斑点a的温度: ?-? 理论:已知电流值i,求斑点a上的最高温度及整个收缩区中的温度分布? 设两接触元件的材料相同,且都是均匀的;其电阻率ρ和热导率λ都与温度有关。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设斑点形状为圆点,半径为a,电位为零(即温度?=?m),为一等位面和等温面。 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两接触元件收缩区中热流-温度场与电流-电位场完全重合,且接触面两边的场对称,故两收缩区中没有热量从一个元件流向另一个。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如各导体斑点间的热流-温度场互不干扰,则只需研究一个斑点一侧收缩区中的热流-温度场。 具体分析其原理: 利用稳定情况下的热平衡式: ? + ?1 = ?2 。 参考右图6-10。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对斑点,由远及近,对斑点由远及近分析:先忽略高阶无限小并积分,积分上下限分别取?:由?到零, ?由?到?m ,其中(? ,? )为收缩区任一等位面的电位和温度。 得: 。 它是收缩区中电位与温度之间的一般关系表达式,是分析电接触热问题的基础。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当积分上下限由斑点a到整个收缩区外边界时,有: (Uj为接触电压降) 式中?、?是温度?的函数,为简化积分,取( ?? )的平均值 ,令其与温度无关,则得: 或 式中 ??m是斑点a超出收缩区外导体的温度。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由魏得曼-弗朗兹定律求解,得: 当Tm ? T0时,得: Tm ? 3200 Uj。 由此得出斑点a的温度与接触电压间的简单数值关系。 说明:Uj是反映斑点a温度的重要参量,有重要意义。 §6-3 导电斑点处的温度计算 四、电接触下的Rj-Uj特性关系 1、 定义:在直流稳态电流下,分别调不同的I值,待稳定后测出Uj,由Rj = Uj/I,得 Rj,即得Rj—Uj静特性。 因Uj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