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ppt

发布:2017-09-25约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重点问题 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基 本的理论问题 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特点和重要意义 深化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指出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我国的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应转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上来,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 2. 改造和建设相结合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只有在具备政治上和经济上一切必要条件时才能实现;过渡应该是在革命胜利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过渡应该和平稳步地进行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完整表述了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评价: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符合落后国家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建设与改造并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生产力 3. 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 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把工业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4.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 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5.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关系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中5条论及经济问题: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不平衡发展战略 1954年6月在陈云编制“一五计划”时最先提出国民经济发展要讲求综合平衡的问题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明确提出又平衡又不平衡的战略思想 评价: 立足于哲学高度考虑经济问题,包含着辩证法精神; 从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因素原理出发论证不平衡性; 借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制定不平衡发展战略。 7.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不依靠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独立自主 不排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外开放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保障政治独立 8. 关于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 关于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 苏联模式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央统得过多过细过死,严重挫伤了地方、企业、个人积极性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 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权力; 应该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利益,使其具有与统一相 联系的独立性,最终发展的更加活泼,具有活力; 强调“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企业管理制度 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 针对地下经济,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针对人民公社的供给制,明确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并不一定导致资本主义 针对大跃进搞“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明确提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应该重视发挥价值规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忽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现实, 1956年大搞人民公社、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为拔高生产关系 忽视在未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规律,1956年搞“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否定商品生产的存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偏离发展生产力的中心 把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等未来社会特征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照搬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 大跃进时期全国各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