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验设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选择效度、信度和灵敏度、精确性均高的指标①准确度:观察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越接近则会越准确。( ) ②精密度:重复观察时,观察值与其平均值的接近程度(S越小精密度越高) 3、精确性 4、指标的观察 避免偏性:研究者、医护人员、受试者 因此采用盲法:单盲-受试者 双盲-受试者、医护人员 三盲-受试者、医护、统计人员 对于危急和重症病人不能采用盲法。 第三节 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完全随机设计 将受试对象随机的分配到试验组与对照组或几个对比组中。 每组例数可以相等(称平衡设计)也可以不等(称非平衡设计)。平衡设计的检验效率较高,推荐使用。 优点:设计简单,易于实施 缺点:没有考虑个体差异,组间均衡性较差 要求样本含量较大,一次实验只能分析一个因素 配对设计 将受试对象按配对条件配成对子,每对中的个体接受不同的处理。配对的因素是非处理因素。 优点:改善处理组间的均衡性,提高试验效率。 缺点:配对欠佳时,反而会降低效率。 1.同源配对(自身配对):同一受试对象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受试对象自身左右或者实验前后的对比。 2.非同源配对(异体配对):将具有相同条件的实验对象配成对子。 例:将已按近似条件配好的10对小白鼠,用随机方法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1)编号:对小白鼠进行对子编号,同时每个对子内的二只小白鼠也分别编号。 (2)产生随机数字:对于每一组合编号,依次由计算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共20个)。 (3)归组(对子内两只小白鼠的随机) :事先规定每个对子内随机数字较小者分配到对照组;随机数字较大者分配到实验组。 实际上是配对设计的扩展。 (1)将多方面条件相近的受试对象配成一组,称作一个区组。 (2)每个区组的受试对象个数 取决于 对比组组数。 (3) 每个区组的受试对象被随机地分配到各对比组中。 A 接受甲处理 实验对象→配成区组→随机分配区组中 B 接受乙处理 C 接受丙处理 D 接受丁处理 随机区组设计 交叉设计 它是在自身前后配对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可在同一病人身上观察两种或多种处理因素的效应。 设计:随机分组: 1组 先A 后B 2组 先B 后A (阶段Ⅰ )(阶段Ⅱ ) 确定病人 A处理(测量) B处理(测量) 间歇期 B处理(测量) A处理(测量) 纳入标准 阶段Ⅰ 阶段Ⅱ 交叉设计 1组 2组 交叉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基本前提各处理方式不能相互影响,处理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隔-清除阶段。两次观察的时间不能过长,处理效应不能持续过久。一般不小于药物的5个半衰期 2、不适宜于具有自愈倾向或病程较短的疾病研究。 优点:节约样本含量;能够控制个体差异,减少误差 缺点:处理时间不能太长;受试对象中途退出或状态 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缺失。 例:某研究者拟采用交叉设计观察A、B两种药物治疗1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1)编号:将受试者分别编号为1、2、3、4、…、17、18号。 (2)产生随机数字:由计算器(计算机)产生18个随机数。 (3)归组:随机数字较小的一半患者先用A药后用B药;较大的一半患者先用B药后用A药。 将两个或多个试验因素的各个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进行试验。用于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寻找最佳组合。 总的实验组数等于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例如,两个因素各有3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3×3=9;四个因素各有2个水平时,实验组数为24=16。所以,因素数和各因素的水平数不宜过多。一般因素数不超过4,水平数不超过3。 析因设计 优点:效率较高,不仅能够分析各因素内部不同水平间有无差别,还具有分析各种组合的交互作用的功能。 缺点: 工作量较大,因此研究的因素和水平不宜过多。 例 某医师欲研究A、B两药是否有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作用,以及两药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用何试验设计可达到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并做出设计分组。 用A1、A2和B1、B2分别表示“用”与“不用”A药和B药;按2×2析因设计有4个实验组,分别为A1B1、A1B2、A2B1和A2B2。 设计分组如下: 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