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滚动轴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概述 类型和代号1 类型和代号2 类型和代号3 类型和代号4 类型和代号5 类型选择1 11.4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一)失效形式: 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2 (二)寿命计算: 一 . 基本定义: 轴承的轴向载荷Fa 1.径向接触轴承- (6 、 1 、 2类) (2)(成对使用)安装型式: 角接触轴承应成对使用→以抵消内部轴向力和避 免轴产生轴向窜动 11-7 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 11.8 滚动轴承部件结构设计 轴承装置的设计1 轴承装置的设计2 1.两端固定 轴承装置的设计3 11-9 减速器输出轴部件设计 滚动轴承中受载最大的滚动体与滚道接触中心处引起的计算接触应力达到一定值时的载荷,为轴承的基本额定静负荷C0 当量静载荷P0是一个假想载荷,其作用方向与基本额定静负荷相同,而在当量静载荷作用下,轴承的受载最大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处的塑性变形总量与实际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总量相同。 当量静载荷 对于向心轴承、角接触轴承,当量静载荷取下面两式中计算出的较大值 11-6 滚动轴承的静强度计算 滚动轴承的静强度校核公式为 取决于轴承的使用条件 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 是指轴承在一定载荷和润滑条件下所允许的最高转速 当轴承的当量动负荷P超过0.1C时,需将手册中的极限转速乘以小于1的载荷系数 当向心轴承受轴向载荷时,需将手册中查得的极限转速乘以小于1的载荷分布系数 于是,轴承允许的极限转速为 轴承部件:在机器中,传动件、轴、滚动轴承、机体、润滑及密封等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基本要求: 1.支承结构正确,轴承内外圈及轴上零件定位固定正确 2.轴承与轴上零件(包括轴承)装拆方便。 3.轴承间隙可调。 4.轴承与轴及座孔配合正确 5.润滑和密封方式正确,结构合理。 6.动、静件间有足够的相对间距。 7.工艺性好。 8.符合机械制图规范。 四、轴承寿命计算程序框图 已知 选择类型 选择代号 查 计算 计算 计算 查 e值 查X、Y值 输出结果 Y Y 查 N N 11.8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 轴承的装置设计的内容包括:轴承的定位和紧固、轴承的配置设计、轴承位置的调节、轴承的润滑与密封、轴承的配合以及轴承的装拆等问题。 滚动轴承的定位和紧固 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是指将轴承的内圈或外圈相对于轴或轴承座实施紧固。具体的紧固方法有很多,下面列举常用的方法。 11.8.1轴承部件的轴向固定 2.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3.两端游动: ①每个支点固定一个方向→双向均固定 内圈固定内侧, 外圈固定外侧 正安装:同上 反安装:内圈固定外侧, 外圈固内侧 A 1 2 角接触轴承 (3、7类) 轴承 固定 方式 径向轴承 (6、1、2类) ③要求3: 应用: 跨距短L300~500mm, 温差不大 C 不可调游隙轴承: (向心轴承) 可调游隙轴承 : (角接触轴承) ②要求2:调整垫片 C查手册 在不受A端留间隙 C=0.25~0.35 →其中一个支点双向固定,另一支点不固定 固定支点- 游 动 支 点 内外圈的内外侧均固定 1、2、6类轴承: N类轴承: 3、7类轴承: 固定内圈两侧,外圈与座孔 间隙配合 内外圈内外侧均固定 不可作游动支点 应用: 跨距长L300~500mm, 温差大 1 2 A 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2.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轴承 固定 方式 应用: 特殊场合 3.两端游动 通过带螺纹的零件或端盖下的垫片来调节 1)轴承间隙的调整 11.8.2轴承部件的调整 锥齿轮或蜗杆在装配时,通常需要进行轴向位置的调整。为了便于调整, 可将确定其轴向位置的轴承装在一个套杯中,改变套杯在外壳孔中的位置即可 方便地对轴系部件进行整体调整。 2)轴上传动件位置的调整 轴承装置的设计5 滚动轴承的配合是指内圈与轴颈、外圈与外壳孔的配合。 滚动轴承内孔与轴的配合采用基孔制,外径与外壳孔的配合采用基轴制。 轴承的内、外圈属于薄壁零件,容易变形。当它装入外壳孔 或装在轴上后,其内外圈的不圆度将受到外壳孔及轴颈形状的影响。 11.8.3 滚动轴承的配合 轴承内圈与轴 松 ————→紧 js6,j6,k6,m6,n6 松 ————→紧 G7,H7,JS7,J7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孔 基孔制: 基轴制: 5)与空心轴配合的轴承应取较紧的配合。 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原则: 1)转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