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孔隙水.ppt

发布:2018-02-17约3.18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沉积物特点 ① 颗粒分选良好,层理细密; ② 岸边沉积物为砂砾等粗砾物质→向湖心逐渐过度为粘土。 2.水文地质特点 含水层:粗粒的砂砾石层; 由于湖积物往往是砂砾石与粘土互层,垂向越流补给比较困难; 侧向补给为主:砂砾含水层主要通过进入湖泊的冲积层与外界联系; 地下水资源一般并不丰富(与外界联系差,补给困难)。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孔隙含水系统。 山区(祁连山)→盆地:洪积扇→扇前缘; 地表水→地下水(洪积扇、冲积层)→地表水洪积扇冲积物。 地貌原因: 因东西向冲断层而隆起的红崖山、阿拉古山,将高平原分隔成南部的武威盆地及北部的民勤盆地。 水的来源 山区降水及冰雪融水汇聚成西大河等8条河流及多条小河,进入武威盆地冲洪积扇后,全部转入地下。 石羊河的产生 向北进入细土平原,地下径流受阻,溢出地表成为泉群,汇流为石羊河。(泉的类型?) 径流过程 进入民勤盆地后,依次堆积洪积物、冲积物及湖积物,河水再次逐步转化为地下水。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两盆地含水层特点及水质特征 总体特征:受构造控制,两个盆地的上含水层,自南而北,厚度变薄,颗粒变细,渗透性变差。 武威盆地含水层厚度大,为入渗-径流型的盐分溶滤带。水质较好。 向北到溢出带,地下水位浅,但径流依然强烈,为盐分过路带。 溢出带以北,地下水埋深浅,为径流-蒸发型的盐分积聚带。 民勤盆地,地下水埋深浅,径流滞缓,以蒸发消耗为主,属入渗-蒸发型盐分积聚带。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 11.1 孔隙水的特征 11.2 洪积物中的孔隙水 11.3 冲积物中的孔隙水 11.4 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1.5 干旱内陆盆地孔隙水系统:石羊河流域 11.6 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孔隙水系统 孔隙水:pore water 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颗粒构成的中的地下水。 总体特征 1.平原和盆地中普遍发育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砂砾构成含水层,粘性土构成弱透水层,其中赋存的孔隙水,是主要供水水源。 2.孔隙水呈层状分布,空间上连续均匀,含水系统内部水力联系良好,因此,孔隙水系统中打井取水,成功率很高。通常,顺层渗透性好而垂直层面渗透性差,为层状非均质介质。 11.1 孔隙水的特征 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沉积物,其空间分布、岩性结构以及地下水赋存特点均有不同。 1.残积物是基岩就地风化产物,坡积物是斜坡片流及重力搬运所成,多不构成含水层,或者仅为农户供水之用的零星含水层。 2.分布广、最有水文地质意义的是水流沉积物,包括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滨海三角洲沉积物,以及冰水沉积物等。 11.1 孔隙水的特征 水流动力条件的影响 水流的搬运与堆积颗粒的能力取决于流速。流速由大变小时,颗粒自大而小依次沉积。因此,水流的动力环境决定着颗粒的空间分布,从而控制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的空间展布,决定孔隙水系统的结构。 水流动力环境的变化不担控制着岩性结构,还控制着堆积地貌,从而影响孔隙水系统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1.1 孔隙水的特征 11.2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 洪积扇––––由洪水形成的松散沉积物,以山口为中心堆积为扇形,称为洪积扇。 典型的洪积扇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地带。 间歇性水流往往同时伴随常年性水流,此时在山前形成冲洪积扇。 Ⅰ Ⅱ Ⅲ 11.2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 由山区→平原: 河道洪流速度由大→小,水流由集中流→分散流; 水的搬运能力由大→小(急剧下降),所携带物质大量堆积→洪积扇。 地质特点 ① 地形上:由山区→平原:陡→缓;ⅠⅡⅢ ② 颗粒大小:由扇顶→平原:粗→细:砾石、卵石→砂→粘土; ③ 分选性:由扇顶→平原:差→好。 2.水文地质分带 Ⅰ 洪积扇上部带(潜水深埋带或盐分溶滤带): ① 颗粒粗大,有利于吸收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主要的补给区; ② 地势高,潜水埋藏深(一般十几米 ~ 几十米); ③ 岩层透水性好,地形坡降大,地下径流强烈; ④ 蒸发微弱,溶滤强烈,故形成低矿化度水(M=几十mg/L ~ 几百mg/L); ⑤ 地下水动态变化:水位变幅大。 11.2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 Ⅱ 洪积扇下部带(溢出带或盐分过路带): ① 颗粒变细; ② 地形变缓; ③ 透水性变差,地下径流受阻,水位接近地表,形成泉或沼泽; ④ 蒸发加强,水的矿化度增高; ⑤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小。 Ⅲ 洪积扇前缘以下带(潜水下沉带): ① 潜水埋深又略增大; ② 岩性变细,地势变平,潜水埋深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