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语音和音系选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般来说,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例如/k/在/i/、/y/前变成/?/,那么和/k/处于同一聚合群的/kh/、/x/在同样的条件下也会产生同样的变化,变成/?h/、/?/。 而处于单向聚合中的音位的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的音位。法语的小舌颤音/? /是单向聚合的音位,它在非洲法语中变成舌尖颤音/r/,别的音位不受影响。汉语/?/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其他的音位。 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大多数音节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为组合而成,如汉语普通话的“饭” 。 一个音节也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如汉语普通话的“阿” 。 * 目前最能被人们接受的一种音节理论是由苏联学者谢尔巴提出的“肌肉紧张度说”。简单说来,就是发音时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 例如:“wai”这串音素 肌肉紧张度说 紧张的三阶段:渐强—— 强峰——渐弱 *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三章 语音 */74 音峰和音谷 音峰:音节中肌肉紧张的最高点,是音节的中心 音谷:音节中肌肉紧张的最低点,是音节的分界 音谷 音谷 音峰 先 x i a n 音峰 音峰 音谷 音谷 音谷 x i a n 西 安 为什么音峰总落在元音上头? 因为它前面的辅音是从休息状态或音谷处开始发音的,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程度由弱而强,突然上升(特别是塞音),而元音正是紧接着前面辅音的紧张最高点开始发音的,由此开始渐次减弱,因而在元音上显出音峰。 * 复元音和复辅音 同一个音节中相连的几个元音复合而成的一组元音就是复元音。 同一个音节中相连的几个辅音复合而成的一组辅音就是复辅音。 一个复辅音也必须属于同一个音节。如果几个辅音分属不同音节,则不是一个复辅音。 例如,英语school[sku:l](学校)中的[sk],spring(春天)中的[spr],都是复辅音。 汉语中[pantun](板凳)中[n]和[t]分属两个不同音节,不属复辅音。 一般认为,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复辅音。 成音节辅音 语言中还有少数只由辅音构成的音节,例如表示答应的“呣”[m],山西文水话的“你”[n],上海话的“五”[? ],杭州话“小伢儿”中的“儿”[l]。这时候的音峰就只能落在这个辅音上。这样的辅音,我们叫做成音节辅音,在音标的下面加一个小直杠“︱”来表示。 * 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1)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普通话“电”[tian]里的[t]。 (2)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如“电”[tian]里的[ian]。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头又叫介音,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前的成分。 韵腹是韵母中开口度最大或听起来最响亮的那个元音,它是韵母的核心。 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后的收尾成分。如ian这个韵母里,i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每一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但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 (3)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最简单的一个音节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但必须有韵腹和声调。 二、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 A.同化,就是两个的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例如:books的s发成/s/,可是dogs的s却变成了/z/,这是因为dogs其中的/g/是浊音,/s/受/g/的影响也变成了浊音/z/。 B.异化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 例如:普通话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土改”念成“涂改”的音),这是调位的异化。 C.在语流中,有些音的发音可能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叫做弱化。 从元音来说,弱化最常见的表现是:复元音单化,单元音(高元音/i u y/除外)央化。 例如:“木头”/mu t‘ou/弱化成/mu t‘o/ “妈妈”/ma ma/弱化成/ma m?/ 从辅音来说,弱化通常表现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常见的有:清音→浊音,塞擦音→塞音(或擦音),塞音/擦音→边音/近音。 例如:北京话中的“爸爸”的第二音节/pa/→[ba] “搁在桌上”的“在”/tsai/→[t?]→[d?](有的方言中进一步弱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