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现代地籍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代地籍技术GPS RS GIS;现代地籍技术;第一部分
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第一节 概 述
一、GPS定位技术的兴起及其特点
(一)GPS发展的由来
1958年-1964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 ,“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STAR/GPS)。
1973年,开始研制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1973—1978年进行方案论证,进行理论研究和总体设计;
1978—1988进行工程研制,主要是发射GPS试验性卫星,检验GPS系统的基本性能;
1989—1993进行实用组网。整个计划耗时20年,投资300亿美元,是继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之后的第三大空间工程。 ;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二、GPS的组成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用户设备。;第二节 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第三节 GPS定位基本理论 ; ; ; ;第四节 GPS定位技术;(二)常规差分GPS测量技术和PPK测量技术
常规差分GPS和PPK同属于伪距差分技术。
常规差分GPS的定位精度与用户至参考站的距离有关,精度的衰减率为1cm/km,在50公里之内,定位精度优于1米。
PPK(Post-Processing Kinematic)模式是最早的GPS动态差分技术方式,其定位原理类似于常规差分GPS,只是采用数据后处理,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建立无线电通讯数据链。
它的缺点和常规差分GPS一样,定位的精度受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距离限制。作用距离50公里以内。精度在5米以内。; (三)广域差分GPS测量技术
根据大区域内若干个GPS参考站的观测资料和位置信息,联合解算出每个卫星的卫星钟差、轨道改正数、电离层改正数,然后将这些改正数发送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用户利用这些改正信息修正观测伪距,可以提高定位精度。
这种定位方式打破了常规差分GPS中精度与距离的依赖关系,在参考站数千公里之外,仍然能够达到2-4米的定位精度,所以,在全国或省级土地动态监测中,这项定位技术大有作为。 ; ; (一)网络RTK
网络RTK技术也称“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 –VRS)”。
网络RTK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长距离高精度快速动态定位。
1. 网络RTK定位系统的组成
网络RTK定位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① 基准站单元② 数据通讯系统③ 监控分析中心④ 数据发播系统⑤ 用户应用系统;2. 网络RTK定位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
① 实时应用。以FMHDS 技术或UHF/VHF作为主要的通信手段
主要服务于:
实时厘米级精度定位。技术上依靠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差分实现(简称RTK)。主要用于城市实时控制测量,实时小区域大中比例尺测图与修测、工程放样和工程监测。
亚米级(分米量级的)精度的差分应用。主要适合于GIS更新或相应工程应用。
1~5米级差分精度的应用。技术上主要依靠伪距差分实现(伪距差分)。主要服务对象是船舶、车辆导航和车辆监控用户。;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 ;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GPS测量在地籍中的应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技术; ; ;2. 拓扑关系构建
最好采用拓扑关系建库
建库时各图层节点必须完全闭 合,左右宗地号一定不能错。
要有拓扑关系检查程序(编程)
;1. 宗地数据库
权属数据——权利人数据,权源数据,权利性质数据
权利限制数据
位置数据——地理位置数据,界址点坐标数据
界址数据
利用面积数据——总用地面积,分类面积。
质量数据——土地等级,基准地价。
利用状况数据——各种利用分类类别
各类别面积比例,利用限制。; 2. 线形地物数据库
与空间数据库中的链段相对应
主要是: 长度、宽度、类别
权属(左、右)
3. 零星地物数据库
权属、类型、面积
线性地物和零星地物地块化; ; ;1. 建库方案
(1) 初始影像库+初始土地利用现状库+现势影像库+现势土地利用现状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