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呼吸训练技术1.doc

发布:2017-04-20约4.8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呼吸训练技术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概述 呼吸训练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手术后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期肺功能,缩短康复时间。 维持正常呼吸和胸廓、呼吸肌、肺组织、气道、呼吸中枢与神经传导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以导致通气或换气的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解剖与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维持肺通气量的肌群不是直接作用于肺和支气管,而是通过改变胸腔容积,使胸腔内压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肺泡的扩张和回缩,驱动气体出入。这些肌群主要为膈肌、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 膈肌 解剖位置 位于胸、腹腔之间,呈向上的穹隆状,封闭胸廓下口,构成胸腔的底部及腹腔的顶部。 神经支配 C3~C5 神经纤维组成的膈神经。 作用 膈肌收缩时,膈顶下移,同时肋骨向外、向上移动,从而增加胸腔的容量。 活动度 正常活动度约为1.5cm;深呼吸时可达7~8cm,甚至10cm。 肋间肌 解剖位置 肋骨之间,由肋间内、外两层肌纤维组成。 神经支配 T1~T11神经纤维。 作用 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前端拾起,使胸廓向上、向外扩展,胸腔的前后径扩大;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腔缩小。 肋间肌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只有在深呼吸时才起作用。 辅助呼吸肌 组成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大肌等。 作用 可抬高和固定胸廓于最大前后径位置,并能提高膈肌的呼吸功能。 在安静状态下,辅助呼吸肌不收缩,只有当呼吸困难时,才开始收缩,以便在原有呼吸肌收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呼吸效应。 腹肌 组成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 神经支配 T7~L1神经纤维。 作用 收缩时压迫腹腔,把胸廓向下拉。 肌电图眼镜表明,无论是正常人或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或在轻度用力呼吸时,腹肌均不活动。只在深度呼吸时,腹肌才增添辅助呼吸作用。 呼吸在一定程度上可受意识支配,因此可以进行主动训练。通常吸气时主动的,吸气时因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而被动完成的,在呼吸训练中应着重训练吸气肌。 呼吸节律的调控 呼吸运动是节律性运动。大脑皮质对呼吸的调节是有限的,有意识地抑制呼吸很少能超过1min,这是因为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氧张力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超过大脑皮质的控制,于是节律呼吸重新开始。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的神经元呈节律性放电,并且其节律性与呼吸周期相关,这些神经元被称为呼吸相关神经元或呼吸神经元。在延髓及延髓与脑桥、中脑之间均有呼吸调节中枢。 1. 在延髓背侧有背侧呼吸群,主要属吸气神经元,在吸气时放电。 2. 在延髓腹侧有腹侧呼吸群,主要含有吸气和呼气神经元,其中以呼气神经元为主。吸气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及分布不同又分为α、β、γ、δ4种。α、β在背侧呼吸群。γ、δ在腹侧呼吸群 I。(吸气神经元)的轴突下行至脊髓颈节段支配膈肌运动神经元,Iy无下行到脊髓的纤维,但接受I。和肺牵张感受器传来的冲动。Iy纤维主要支配肋间外肌,少部分支配膈肌,因而a、y主要是吸气神经元纤维,当这些神经元兴奋后即引起吸气反应。随着吸气的进行,I 受到肺牵张反射的反馈,使兴奋增强,并和脑桥的呼吸调节中枢一起激活吸气中断机制,抑制吸气神经元的活动,促进进入呼气相。而后因肺泡的回缩和呼吸调节中枢活性下降,又抑制了吸气中断机制的兴奋,吸气神经元重新又恢复放电,导致吸气活动再次发生。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节律性的呼吸运动。 (三) 肺的功能潜力 肺有非常突出的功能潜力,成人肺活量平均达到3L,而每次呼吸的潮气量只有0.5L,仅占肺活量的1/6。健康人动脉血氧分压为13.3kPa(110mmHg),血氧饱和度为97%,依靠氧离曲线的特殊状态,即使血氧分压降至8kPa(60mmHg),血氧饱和度仍可保持在90%的水平。肺循环有巨大代偿能力,如果做全肺叶切除,在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仍可在正常范围。即使出现部分症状。通过呼吸训练,仍有可能产生足够的代偿能力。 呼吸运动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更为明显。在大脑皮质功能完整的条件下,最大自主通气量每分钟可达100L以上,由此表明呼吸功能的可塑性。 二、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breathing training)是急性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整体呼吸康复方案的重要组成之一。呼吸训练的要点是建立膈肌呼吸、减少呼吸频率、协调呼吸(即让吸气不在呼气完成前开始、调整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例)。 目的 改善通/换气能力。 增加咳嗽机制的效率。 预防肺部损害。 改善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和协调性。 保持或改善胸廓的活动性。 建立有效的呼吸模式。 促进放松。 教会患者对呼吸急促的正确处理方法。 提高全身体力,尽可能恢复活动能力。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急性或慢性肺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