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复习内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利用原生沉积构造确定岩层的面向(论述)
(一)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
1.交错层理确定岩层面向的判别特征:
弧形斜纹层向圆心方向为顶面;
斜纹层顶部被截切,与层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逐渐收敛、变缓与底面小角度相交。
2.递变(粒序)层理
沉积岩中常由沉积碎屑粒度变化形成粒序层理。
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
有时会出现反向递变层理,即在一个单层内,由底到顶粒度逐渐变粗,这是由于水流逐渐加强或粗碎屑物质相互碰撞、悬浮,细碎屑先沉积(动力筛作用)等原因所造成的。
与正向递变层理的区别在于它的顶界是渐变过渡的。
(二)层面的原生构造标志:
1.利用波痕确定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标志是: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凹向底面
2.泥裂
泥裂(干裂)未固结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经曝晒干固时收缩形成的与层面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
平面上呈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分叉状;剖面呈“V”形;
上覆沉积物填充,楔状裂缝的尖端指向岩层底面。常见于粘土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层面上,偶见于碳酸盐岩层面上。
3. 雨痕、冰雹痕(层面暴露标志)
是当雨点或冰雹落在湿润而又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时,冲打出的圆形凹坑及其凸起的边缘。
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后,岩层面上会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凸起印模。
4、冲刷面
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会因水流冲刷而成为凹凸不平的冲刷面。
5.底面印模
冲刷槽:水流的冲刷或水流携带物(如介壳碎片、岩屑、树枝等) 的刻划在松软细粒(泥质)沉积物表面留的凹坑和沟槽称为冲刷槽。
底面印模:冲刷槽被砂质沉积物充填,成岩后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成的凸起印迹称作底面印模。
(三)生物标志
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态可用来鉴定岩层的顶、底面。如植物根系、贝壳类化石、叠层石等。
1.一些古植物的根系可以作为确定岩层顶、底面的标志。根系向上变粗并收敛,向下变细且分叉。
2.藻类形成的叠层石具有向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其凸出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
3.异地埋藏的介壳化石多数保持着凸面向上的稳定状态,其凸出的方向往往指示岩层的顶面。
4.生物活动造成的遗迹化石(爬痕、潜穴的蹼状构造的凹面指示岩层的顶面。
2软沉积变形
指沉积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变形。沉积物此时尚未固结成岩,处于塑性或半塑性状态,故称之为软沉积变形。
3滑塌构造与卷曲层理
滑塌构造是指松散的沉积物在未固结成岩前,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塌(或滑动)形成的各种构造。
指上、下沉积层未变形,而夹在其中的沉积层具有强烈卷曲或复杂褶皱的强烈纹层。局限于一个特定厚度的稳定沉积层内,其上下相邻地层均未变形。
4倾角(真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即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之间的夹角
视倾斜线与其水平面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假倾角)。
5.V字形法则(论述)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大。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6.岩层的沉积接触关系(论述)
沉积接触关系包括:
整合接触:连续沉积,岩层层序无间断、产状一致、时代连续,其中生物演化的是渐变的。
不整合接触:沉积缺失,层序有间断、即部分地层无沉积(缺)或虽有沉积但却被剥蚀(失)。
平行不整合
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称这为平行不整合。地层有缺失;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相交。
7. 外倾转折和内倾转折
背斜:倾伏端,一般枢纽倾向封闭端,内部老地层 (外倾转折)
向斜:扬起端,一般枢纽倾向撒开端,内部新地层(内倾转折)
8.等斜线的褶皱分类(论述)
等斜线:褶皱在正交剖面上褶皱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
IA型: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大,顶薄褶皱
IB型: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等厚,等长,平行褶皱
IC型:等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两翼有变薄的趋势,转折端处与两翼等斜线不等长,过渡型
II型: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相似褶皱
III型: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撕开,倒扇形,外弧曲率大于内弧。顶厚褶皱。
9.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其间隔的向斜则比较平缓开阔。
隔槽式褶皱:向斜形态完整而紧闭,而间隔的背斜则比较平缓开阔,或为箱状褶皱。
10.褶皱的综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