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复习内容: .doc

发布:2017-08-10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绪论   重点名词:   乡村社会学、乡村建设运动   重点掌握的问题:   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   第二章 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   重点名词:   乡村社会、基本社会化   重点掌握的问题:   1.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2.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   第三章 乡村初级群体   重点名词:   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   重点掌握的问题:   1.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第四章 乡村社会组织   重点名词:   社会组织、科层制、村民委员会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村民委员会的职能   第五章 乡村社区   重点名词:   社区、乡村城镇化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集镇的作用   3.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   第六章 乡村生活方式   重点名词:   现代化生活方式 恩格尔系数   重点掌握的问题:   1.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   第七章 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重点名词:   社会分化、社会流动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会流动的原因   2.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   第八章 乡村社会问题   重点名词:   社会问题、人口问题   重点掌握的问题:   1.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2.乡村人口问题   第九章 乡村社会控制   重点名词:   社会控制、越轨行为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十章 乡村社会保障   重点名词: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   2.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乡村现代化   重点名词:   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掌握的问题: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依附理论   3.可持续发展战略   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本考核说明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由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乡村社会学》。   复习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规定的主要内容,要以本考核说明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   重点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中的重要原理或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其从事乡镇管理等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掌握的部分:是指本课程基本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准确记忆,并能对相近或相关的理论进行比较。   了解的部分:是指本课程的常识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知晓即可。   考试内容的分布:重点掌握的内容占80%左右,掌握的内容占15%左右,了解的内容占5%左右。   复习的基本要求:   第一、全面、认真阅读教材,系统、深刻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把握重点内容、重点概念(重点内容为本辅导后面所列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结合录音讲座、直播课堂及导学,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乡村社会学本身是一门一定理论,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乡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这也是在编写教材和录制录音辅导中尽力注意的问题。   题型及答题要求:   本课程考试的形式为闭卷。题型如下:   1.单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以教材后提供的练习为主。回答这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比重30分左右)   2.多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经济学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回答这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比重15分左右)   3.配伍题:检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考试中的名词以基本概念、重点概念、中心概念为主。所谓基本概念或重点概念、中心概念是指在乡村社会中的某一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涵盖和解释能力的概念。回答时只要求将试卷中的名词与提供的答案一一对应起来即可。(比重10分左右)   4.简答题:检查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这一类问题时,要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对该题所涉及的要点要叙述全面、完整、准确。同时对每个要点要作简要解释。(比重25分左右)   5.论述题:检查对乡村社会的重点理论、重要原理的掌握程度。   这类问题有两种:一种为深入阐述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