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古代诗歌鉴赏 第4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向高考 ·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第四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考 情 汇 锦;;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①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②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
[解析] (1)本题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
(2)本题考查对诗歌具体语句的情态把握以及作用分析。尾联两句写诗人尽管想念家乡却仍以国家为重,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同时,爱国情怀与思乡的心情形成矛盾对比,在对比之中,将诗人的情感推至高潮,情感动人,并提升了诗歌的格调。;(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诗的标题、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一、考纲解读
2016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二、考情特点
1.考查角度
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主旨,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
2.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④评价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观点。;;
本考点包括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三个方面。
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解析] 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已非常清楚,需要从文中找到表现主旨的内容,并做归类分析。从写的内容看,是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市井角度来表现的,可结合具体内容分类分析。
[答案]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①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②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