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庆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ppt

发布:2017-04-04约2.33万字共10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7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 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作者的感情,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不嫌弃作者的情态,(1分)表达了作者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作者的无奈与自嘲。(1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读懂诗歌] 冰冷的除夕夜,作者行走在江南道上,思绪万千,为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且行且歌,为黎民百姓的生活担忧。远处的灯火、低低的星光渐渐模糊。不眠不是为了守岁,而是为了不断地思念,思念家乡,思念父老乡亲。厚厚的棉被难暖这霜雪浸透了的心田,沐浴后头发倍感稀疏。应该谢谢这残尽的昏灯,在孤舟上与“我”一夜相依。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 除夜宿石头驿①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②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此时,诗人正寄寓石头驿,正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②支离:流离多病。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1)试分析“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表达技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一组对仗句,前句从时间上写“一年将尽”,后句从空间上写“万里未归”,把悠远的时间和广漠的空间同时呈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和百感苍茫的情思。②此句诗不着一个动词,只是把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一切情感任由读者去想象,表达上显得含蓄蕴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从形式上来看对仗极为工整,将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寂寞无奈之情,从中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2)颈联中的上句既然写了“悲”,而下句为何又写“笑”?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除夕之夜的驿站,诗人回忆往事,一生蹉跎,无限悲叹;回到现实,流离多病,只能自我嘲笑。这里的“悲”指一生济世之志不得实现的悲苦,饱含对现实的愤慨;“笑”则是对自己眼下病骨支离、江湖漂泊的自我解嘲,是一种苦笑。(意思对即可) [解析]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诗人“悲”的是在除夕这样的特殊日子里,依然漂泊万里,想起失意往事,自感可悲;“笑”是一种自嘲,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流离多病,到如今只能自我嘲笑。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返回目录 训练vs 检测 [读懂诗歌]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第5讲 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